在物重人轻的古代,少年司马光为何敢砸缸救娃,一直很神秘

砸缸靠的是智慧还是勇气?

文|蒲田广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上千年。关键就在于这故事的主旨集中,集中在人的智慧,也即集中在国人的那个要害处,——谁都希望自家孩子聪明非凡。于是,少年司马光成了中华儿郎学习的榜样。

一群犹如当下社会的学前儿童,趁着家长出门了,汇集在司马光家的院子里疯玩,——捉迷藏、躲猫猫,爬高落低、追逐嬉戏,这是常有的事情。官衙的后院有树木,有花草,有假山,还有一眼深井和一口注满了水的大陶缸。

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一直讲究群居的农耕民族来说,火灾属于最可怕的事情。所谓的贼偷一半,火烧全完,而且火灾还每每伤及人命,所以对它的防范历来重视。而这口大缸正是设置于官衙建筑内的一种消防设施,恰如当下公共建筑中安装的消防栓或者壁挂的灭火器,往往县衙有,府衙有,皇宫里更多。只是一般官衙建筑配备的是陶缸,也只有皇宫里才采用铜缸或铁缸,而且铁缸的外面通常还会涂上一层黄金,使得看起来富丽堂皇,又防锈耐蚀。

在物重人轻的古代,少年司马光为何敢砸缸救娃,一直很神秘

这样一群官家孩子在院子里疯玩,偶尔有人跌入缸内的事故发生,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了。孩子跌落缸内,时间长了会被淹死,这属于人命关天的大事该怎么办?有的孩子惊儍了,有的孩子吓跑了。只有司马光临危不惧,而且还称得上临危不乱。如若池塘落水,那完全可用一条绳子或者一根竹棒来加以搭救。偏偏落入一口大缸之中,落入者无法挣扎,救援者手眼不及。

这情况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既然能淹死人的是水,水又盛于缸中,而要想掀翻这千斤重的一大缸水,显然绝无可能,那就必须得破缸了。用石砸缸,缸破则水泄人救,这思维合乎事理逻辑。至于设法在院子里找到一块砸缸的石头,那应该完全没问题,如此也就彻底排除了该事故有可能杜撰编造的嫌疑。当然也好在这里是光山县衙的后院,里面放的是一口陶缸,并非皇宫后院通常配置的那些金缸了。否则这故事便又成不了流传千古的,宣扬国人智慧的妙哉载体。

在物重人轻的古代,少年司马光为何敢砸缸救娃,一直很神秘

期间或许还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譬如想到了这缸置于地面,缸内的水平面比地面高出许多,缸的底部破了,水自然就会淌流出来。水往低处流,这可是人们日常观察的结果,一种普遍现象。倘若由此而联想到了缘由是否一种万物之间的吸引在起的作用?那么接下来需要宣扬的恐怕就不是司马氏的聪慧,而是牛顿氏的科学了。

缸被砸了如此一个大圆洞,也非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的被砸成二半爿,这说明七岁小孩的力气毕竟有限。当然也说明了,这大缸属于涂青釉的那种牢靠讲究的官场用品,而不是乡间草民放镬灶旁边装火炭用的黄陶制品。

人类的智慧其实也并不深奥,仅仅是思维必须合乎于常规逻辑而已。虽说大宋朝的年代,西哲亚里士多德创造的的逻辑学尚未传入华夏大地,可毕竟最为基本的那种有关事物因果相承关系的认知能力,对于一般国人来说却还是具备了一些的。就更加别说,这位早已经读过不少史书的司马小公子了。事实上,促成这桩救人事件的圆满成功,应当还有另一件气质性的东西在起作用,那就是人的勇气。

在物重人轻的古代,少年司马光为何敢砸缸救娃,一直很神秘

面对如此一只大缸,你敢不敢砸?砸了之后又会不会遭大人的责骂,甚至于责打?在传统的物重人轻的中国社会,相信这种忌讳那是无论老老小小的心里也都会存在的。但是,司马光就是敢砸,即便事后被父母批评责怪也不在乎,这就属于个人的勇气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司马家的家教比较特殊,一贯宣扬人重于物,生命第一的理念,也即当下社会之所隆重提倡的“以人为本”。

只是这样一来,少年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壮举也就不能让世人感觉到特别惊讶的了,——既毋需特别的智慧,也毋需特别的勇气嘛。人落缸中,缸中有水,水会淹死人,偏偏那墙脚根的一块石头足又可以破缸,遂取之砸缸,排水救人!事情居然演变成如此一般简单明了,顺理成章。显然,类似事情不可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发生。这才会使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可能成为国人智慧闪光的一个特殊的亮点,以至于在华夏大地传颂至今,令人咋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5)
上一篇 2022-11-16 12:10
下一篇 2022-11-16 12: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