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墓志铭的故事简介

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为人民音乐家聂耳重修墓地,并请郭沫若题写墓碑和墓志铭。这年2月,郭沫若书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如今,人们到昆明西山龙门与太华寺之间的山峦中瞻仰的聂耳墓地,则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迁葬的新址了。而且,镶刻在墓地左屏风墙上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也删去了“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的文句。聂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实行侵略中国计划之际。

  当年,聂耳的死讯传回国内后,众多的爱国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为失去这样一位音乐天才而深感痛惜,纷纷在《晨报》、《电通》、《中华日报》、《新音乐月刊》、《大公报》等数十种报刊撰文纪念,共同怀念这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吹响了警醒号角的先锋斗士。郭沫若也写下了悼念聂耳的诗。

  虽然聂耳是因溺水身亡,但人们在怀念聂耳的同时,不免对其死因产生怀疑,在当时中日两国处于敌对的状态下,也是很正常的心态。

  1954年2月,郭沫若为聂耳题写碑文和墓志铭时,中日两国尚无外交往来,彼此仍以“敌国”视之。故郭沫若在墓志铭中有“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之语。

  其实,尽管在当时两国仍为“敌国”,日本人民对聂耳也是很怀念的。在郭沫若题写墓志铭的9个月后的11月1日,日本人民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随着中日民间的贸易往来,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并请郭沫若题写纪念碑。郭沫若书题了“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

  197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聂耳殉难地的日本藤泽市领导人来到昆明市,在聂耳墓地手植云南名花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表达对聂耳的怀念之情,并希望两市以聂耳为纽带,建立友好城市。云南省和昆明市人民政府回应日本人的热情,决定迁葬、重建聂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题字,至于墓志铭若继续使用,就应该删掉最后两句话。

  1982年初,云南省文化局将这一想法,报请文化部批准。

  接到云南省文化局的报告后,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认为,郭沫若已经去世,此事如何定夺,还需请示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文化部办公厅将云南省文化局的报告呈送胡乔木,并附上了郭沫若在1954年所题墓志铭全文。

2月24日,胡乔木让秘书黎虹复信周巍峙:

  来函乔木同志已阅。郭老为聂耳墓碑题词,乔木同志已删去最后两句(见送来附件)。

  2月26日,周巍峙将黎虹的复信批转文化部办公厅:

  按此复一信给云南省文化局。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后两句,在颜色上要尽可能与原石碑一致。

  3月3日,文化部办公厅根据胡乔木和周巍峙的批示,给云南省文化局发去公函,要他们“遵照执行”。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墓地左屏风墙上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志铭,并删去了后两句话。(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2-11 09:38
下一篇 2023-02-11 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