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魏国迟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秦国秦孝公则求贤若渴,希望可以招揽天下的人才。于是,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从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可谓焕然一新,也即在国力上不断增强,通过河西之战,秦国收回了之前被魏国夺取了的河西之地,为秦国进一步向中原之地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临终前打算传位给商鞅,也即让商鞅担任秦国的君主。对此,商鞅为何选择拒绝呢?
一
《战国策·卷三·卫鞅亡魏入秦》中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临终前想传位于商鞅,也即将商鞅成为秦国的君主。对此,商鞅的态度是推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对此,在笔者看来,商鞅之所以推辞不受,原因非常简单,也即秦孝公只是想试探商鞅,而不是真心诚意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虽然在先秦时期,存在尧舜禹这样禅让的例子,但是,自夏朝之后,禅让的情况几乎就存在了。作为秦国君主,如果秦孝公真的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可谓愧对秦国历代君主的奋斗和努力。和晋国、齐国、鲁国、宋国、燕国等诸侯国不同,秦国的建立,可谓非常艰辛。
二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对于当时的秦国,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只是一个附庸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而这,意味着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不过,周平王赐给秦国的岐山以西之地,实际上被西戎所占据了。彼时,强大的西戎攻破西周都城,导致西周走向灭亡。
因此,周平王的这一赏赐,可谓非常不厚道,甚至可以说周平王并不看好秦国可以击败西戎,夺回岐山以西之地。在此基础上,经过秦襄公等数位君主的努力,秦国终于击败了西戎,拥有了真正可以位列诸侯的地盘。因此,相对于晋国、齐国、鲁国、宋国、燕国等诸侯国,秦国直到春秋初期,才正式成为诸侯。对此,如果秦孝公真的将这些地盘让给了商鞅,可谓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三
因此,在笔者看来,秦孝公打算传位给商鞅,实际上是想试探他,促使商鞅不敢有篡夺秦国大权的举动。通过“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积累了巨大的威望,乃至于很多秦国人只知道商鞅,不知道秦孝公了。对此,李斯曾表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也即经过商鞅的治理,秦国确实走向了强盛,而秦国上下,自然也有很多人将这一功劳归于商鞅身上。
除了变法之外,商鞅还多次率军攻打魏国。比如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通过多次率军征伐,商鞅在秦军将士中也是颇有威望。换而言之,商鞅既在秦国朝堂之上位极人臣,又在外执掌兵马,无疑对秦国君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
最后,进一步来说,在商鞅之后,白起因为屡立战功,所以功高震主,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值得注意的是,白起只是掌握兵权,在朝堂之上还有范雎等人的制衡,照样遭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而就商鞅来说,自然更加会引起秦孝公的猜忌了。所以,想要传位给商鞅,既是一种试探,也是为了震慑商鞅,促使其不敢有什么二心。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也即功高震主的商鞅,不管真的想不想谋反,都已经不能被秦惠文王所容了。
对于秦惠文王来说,想要执掌秦国大权,就必须除掉功高震主的商鞅。不久之后,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起兵,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他,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当然,商鞅虽然难逃一死,落下了悲惨的结局,但是,商鞅变法依然在秦国推行下去了,正是商鞅变法的实行,促使秦国得以消灭魏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这山东六国,进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