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做文言文阅读训练时,看到其中有章献太后,心中不禁一动——章献太后,这不就是宋朝的好太后之一吗?而在文人杜撰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她被塑造成一个刁蛮奸诈,心狠手辣的女人,背负了近千年的骂名。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三侠五义》和同名包公戏中都能看到,借助小说文本和戏曲,它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故事情节颇有些复杂:宋真宗赵恒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赵恒欣喜异常,并有言在先,谁若首先产子便立谁为皇后。工于心计的刘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不省人事之机,用一只剥去皮的狸猫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到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于是将她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便将八贤王的儿子其实就是李妃生的自己的儿子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刘后进而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住破窑、靠乞食为生,过得很苦,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就是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说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说出事情原委。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只好自尽而死。
各种传闻和历史上的传统阴谋嫁接而成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历史上都是有的。然而,这个故事中的事件,却是捕风捉影,是各种传闻和历史上的传统阴谋嫁接而成的。
那么,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慢慢地道出历史的真相。
北宋王朝的第三任皇帝赵恒,初名德昌,后改元休、元侃。他先后有过三位正室妻子。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当朝权臣潘美(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潘仁美,他也是被冤屈的一位历史人物)的女儿,可惜在赵恒即位时就去世了;第二位妻子郭氏,在做了9年的皇后后,于1006年去世。第三位皇后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刘氏。她的名字,史书没有记载下来,戏曲称她刘娥,是借用了十六国时期前汉国刘聪的皇后刘娥的名字。她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是一个思想成熟、颇具智慧的政治家。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主政的十多年间,继续发展了北宋的经济。发行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减轻了农民的税赋和商业活动中的各种冗费;改革盐法和茶法,允许商人直接向园户买茶,促进了中国茶叶的对外输出。在政治活动中,减斋蘸次数,裁减宫观卫兵、工役;恢复设置制举十科,重用包拯等新人,分封辽、夏,促进了国内政治生活的清明稳定和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定。
影视剧中的刘娥(刘涛饰)
史上刘娥
刘氏被立为皇后,却颇费了些周折。为什么?就因为她出身低微。968年,刘氏生于四川成都一贫寒人家,幼年父亲死了,便和外祖母一家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十三四岁时,刘氏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做银器的工匠,并跟随丈夫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学会了一手击鼗(就是拨浪鼓)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
真宗这时年仅十六岁,还没有被册定为太子,名字还叫赵元侃。怀春少年赵元侃听说蜀女才貌双全,便让他的随从张耆去替自己物色一名。
张耆选中了刘氏。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以表哥的身份将刘氏送入王府。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赵元侃风流倜傥,年轻潇洒,二人年貌相当,很快便如胶似漆,真正相爱了。然而赵元侃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他不要亲近刘氏。赵元侃当然不会听从,秦国夫人便把情况汇报给宋太宗。太宗得知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堂堂皇家子弟竟然纳乞女为妾,他勒令儿子把刘氏赶出宫门。
刘氏虽不是大家闺秀,但是她单纯朴实又善解人意,是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和伴侣,但是父命难违,赵元侃只好含泪把刘氏送出王府送刘氏出门,但是他并没有把她送回老家,而是偷偷把刘氏藏到了张耆家里,自己常常跑去和刘氏偷偷会面。就这样,刘氏做了十三年赵元侃的地下情人。这期间,她刻苦学文,遍读古籍,研习琴棋书画,人也变得更加知书达礼,具备了日后协助真宗处理政务的能力。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病逝,赵恒继位,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刘氏不仅温柔美丽,而且生性机敏,通晓书史,对国家大事也颇有见识,这让赵恒越加刮目相看。赵恒批阅奏奏时,刘氏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问题,刘氏总能提出恰当的建议,因此越来越得到赵恒的信任和喜爱。
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真宗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后来,又册封她为修仪。
这时的刘氏已经四十岁了,虽然长年受宠,却始终没有为真宗生育子女。为着国家、赵宋宗室和真宗个人和刘氏,真宗都应该有自己的子嗣。但是,怎样做更符合刘氏的利益呢?那就是:真宗的子嗣,不管是不是刘氏所生,至少亲权的行使权应该归刘氏。如果刘氏已经是皇后,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按当时的制度,后宫所生子女,都得认皇后为嫡母。但刘氏只是九嫔之一,距离皇后还有两个等级。几经权衡,刘氏说服真宗接收她身边的婢女李氏。因为婢女所生的孩子是属于主人的。在她的安排下,“庄重寡言”的李氏有一天对皇帝说了她做的梦——穿羽毛衣服的仙人从天而降,说是要做她的儿子。真宗“成全”了她,不久李氏就有了身孕,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了仁宗,随后被封为崇阳县君。
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仁宗的出生能不能决定谁被立为为皇后呢?这时,刘氏的位分是修仪,距离皇后还有两个等级。李氏的位分是崇阳县君,距离皇后还有六个等级。因此,两个人都不具备马上晋升皇后的资格——宋朝是不会破格提拔的。所以,仁宗的出生并不能起到决定谁立为皇后的关键作用。
仁宗一生下来就被抱到刘氏那里,奶娘也都找好了,就是与刘氏交好的杨婕妤。杨婕妤也是成都人,比刘氏小十六岁,两人情同姐妹。以后,在宫里面,仁宗一直叫刘氏大娘娘,叫杨氏小娘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氏一点儿也没有加害仁宗的意思,而且,为了报答李氏,刘氏也没有禁止真宗继续和李氏交往,李氏后来又生下一女,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这以后,李氏的位分逐年上升。在真宗弥留之际,刘氏又借真宗的名义,册封李氏为宸妃,这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位分了。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修仪为德妃,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刘氏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李氏1032年去世,刘氏1033年去世,两个人都是正常死亡,没有加害,更没有杀戮。
李氏死后,刘后本想以一般宫女的礼仪简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刘后,说为了保全刘氏一门,必须厚葬李妃。刘后经他提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高规格厚葬李妃。刘后的这一举动是她一生最后写就的光彩一笔,以至于后来的事态发展马上出现了变化。
仁宗是李氏所生,朝臣们几乎都知道, 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根本用不着包公去断案。只不过在刘氏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把这个秘密告诉仁宗而已。直到1034年,刘氏去世后的第二年,赵氏宗室中才有人(赵元俨,戏曲中的八贤王)把这个秘密告诉仁宗。至于包公,这时只是一个新晋进士,还没有担任任何的职务,所以他也不可能为李氏主张什么权利。
蒙受了23年的欺骗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号恸顿毁”,好几天都没有上朝。他下诏痛责自己不孝,同时尊奉生母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又派兵讲刘府包围。他亲自前往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可信哉?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确认了刘太后的清白无辜。
自是仁宗待刘家一如既往,待李家更好,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把李宸妃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舅舅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我们再讨论一下,在“借腹生子”这个事件中,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先看一下刘氏。在真宗的第二任皇后死后,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刘氏,况且真宗对她的感情又最好,刘氏被立为皇后,那只是迟早的事。而作为皇后,宋朝的制度中就一直有选取宗室之子抚养,以备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选作皇位继承人。仁宗自己就没有子嗣,继任的英宗就是从小被养在宫中而被选为皇储的。刘氏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她选了荆王的儿子养在宫中作为备选,以至于荆王的儿子长大成人后还没有被放还王府,当时都有大臣怀疑,刘太后是不是打算另立荆王的儿子做新君。经吕夷简提醒,太后才及时让荆王的儿子回归王府。所以,即使没有李氏生的赵祯,也不会影响刘氏被立为皇后。
再看一下仁宗。如果不隐瞒他的身世,不是皇后之子的他,受到的教育不会比他作为刘氏的的儿子好。当然,即便如此,作为真宗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他仍然是可以继承皇位的。
最后看一下李氏。如果李氏没有听从刘氏的安排,作为刘氏的婢女,在生前是不可能晋升为正二品的宸妃,死后又荣享谥号,他的家族更是不会有娶公主的荣耀。
这样一比较,我们发现,所以,在这三人中,只有似乎是整个事件中最委屈的李氏通过“借腹生子”而改变了命运,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她。这正如社会学家布劳所说的那样,根据社会交换结构所形成的的原理,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正当的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提供帮助。并且,提供的帮助越多,他的收益也就越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