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陕西的几个农民在挖掘水井的时候,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他们在地下挖出了一些陶俑的残片,这个发现让几位农民又是震惊,又是好奇。
为了一探究竟,他们继续往下挖去,结果竟然挖出了几个完整的陶俑身体,还发现了一些青铜所制作的兵器。这让几个农民感到害怕,以为自己挖出了神像,触怒了神明,于是只得连夜祷告。
重大发现
这个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周围的十里八乡,很快,当地的考古部门也被惊动了,考古专家当然知道,这肯定不是什么触怒神明,想必在村庄的地下会发现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随后,专家沿着发现陶俑的地方展开了抢救性挖掘,但当时的考古专家也没有想到,他们这一次的考古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大发现,没错,这个被意外发现的古迹遗址正是秦始皇的陵墓。
考古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可见当时这个发现是有多么的惊人。
如今秦始皇陵兵马俑成为了人们最向往的景点之一,但其实这些兵马俑所在的位置只不过是陪葬坑,秦始皇的地宫还从未被挖掘出来。其实准确地说,考古专家早已在多年前确定了地宫主墓穴的位置,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地宫不能开挖。
因此,今日人们所见到的,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墓之中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宝藏还远远没有被发现。但是今天我们的考古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为什么秦始皇的陵墓还不能开挖呢?考古专家到底在顾虑些什么?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秦始皇陵的规模到底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
在秦代的时候,秦始皇陵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就已经震惊了天下。当时这座巨大的陵墓修建了整整38年,一直到秦始皇去世,这座陵墓还没有完全的修建完成。
而当时动用的工匠民夫则达到了七十多万,这个数字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惊人的,更何况还是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秦朝。
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样大批征召民夫的行为,也间接促进了秦朝的灭亡,毕竟这种行为劳民伤财,最容易激起民愤,动摇秦朝本不稳定的统治。
那么耗费了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的陵墓,在史书中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呢?司马迁对于这座陵墓的记载有三个字足以说明。
这三个字是“穿三泉”,这说的是秦始皇陵墓的深度穿三泉,意味着陵墓已经到了不能再深的地步,这一点在众多的古籍资料中也有所佐证。
另外,《史记》中还记载了一句话“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句话说明了两件事情,第一是地宫中至少存在三道地宫门,也可以间接说明地宫面积不小。
第二件事就比较残忍了,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秦始皇陵基本修建完成之后,外部在工匠们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关闭了地宫的大门,导致工匠们并没有及时逃出。这说的大概是秦朝年间盛行的活人殉葬。
至于究竟有多少工匠死在了地宫之中,那就不得而知了。从前面所说的70万劳工民夫参与建造这件事情来推测,因修建地宫而死的人绝对不少。除了殉葬之外,秦朝皇室这样做,大概也有封锁消息,避免其他人前来破坏的需要。
另外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就是地宫中大概是有机关的,否则不可能突然将两道宫门紧闭。
这也和一些传说对得上,很多民间故事都流传着盗墓贼进入秦始皇陵却被暗器所杀,这也是专家们不敢贸然进入地宫的原因之一。因为以当时的条件,我们无法确认地宫中到底存不存在机关。
而且地宫中存在的危险不仅仅是传说中的机关,司马迁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天文可能指的是地宫上空绘制着二十八星宿的图案,但是地理可能就比较可怕了。
《史记》中虽然没有对“地理”做出明确的解释,但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却做出了一个推论:“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如果郦道元推论的确有其事,那就意味着当时秦始皇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曾经在墓道中灌入了大量的水银来模仿山川湖海,对于已经死去的秦始皇而言,大量的水银灌入墓中,当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活着的考古学家而言,就非常可怕了。
危机四伏
一旦关于水银的说法是真的,那么考古学家一旦进入墓穴,必死无疑,因为流动的水银会释放大量的毒气,不管是闻到气味,还是接触到水银,都会对考古专家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贸然开挖,如果令水银流入地上,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虽然长期以来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实际的证明,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在秦始皇陵墓穴的周围,几乎是寸草不生。
而后来在2014年左右,几位考古专家提取了秦始皇陵周围的土壤进行检测,也确实检测出了水银的成分。
而且从秦代的古籍中,人们又找到了当时秦朝丞相李斯说过的一句话:“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当时是秦始皇亲自指定的修建秦始皇陵的主要负责人,他这句话说明的是地宫内部的形状。
从这句话来看,地宫内部在密封之后应该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但是以古代人的技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后续的考古工作证明,李斯的这句话应该不假,因为地宫中的大量随葬品都得到了比较完好的保护,这也就说明墓室中并不存在空气。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被保存完好的随葬品,一旦被挖掘出来,暴露在空气之中,就会立刻出现严重的损坏,兵马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兵马俑是灰色的,并没有色彩,但其实兵马俑刚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他们是彩色的,至于为什么会变成如今的样子,正是因为挖掘他们的时候保护措施不完善,导致表面的颜料氧化褪色。
因此,如果我们继续挖掘秦始皇陵的话,后果可想而知。即便以如今的技术,考古专家也无法保证对里面的文物进行妥善安置,也就是说氧化损坏的情况会继续出现,文物一旦氧化,它们的考古价值就会大大下降。
如果这些文物在墓穴之中,千年以来不腐不朽,却因为考古工作而遭受破坏,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考古挖掘的原则一般都是抢救性挖掘,也就是说,如果陵墓本身并没有遭受到严重外力破坏的话,考古专家是不主张对陵墓进行挖掘的,因为文物在陵墓中稳定的环境之下,才是保护他们最好的方式。
但是当时的考古学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虽然出于保护的目的,我们不主张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但是我们如何证明秦始皇陵没有遭受到严重破坏呢?秦始皇陵虽然已经在地下埋葬千年,但是关于这座陵墓的传说一直没有断绝过。
在历史传说中,秦始皇陵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过盗墓贼的光顾,而秦朝末年,更是有传说项羽曾经对秦始皇陵进行盗掘以及焚烧,在几处兵马俑坑道中,专家也的确发现了一些疑似被焚烧过的痕迹,这让专家非常担心。
如果说秦始皇陵已经遭遇过破坏的话,那就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发掘了,但是当时考古专家根本就不能确定地下的状态。
直到2002年,专家才终于想到了确认地下情况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利用当时新型的核磁扫描技术,对地下的情况进行确认。这个办法可以不用对陵墓进行挖掘,也就可以防止空气渗入或者地下毒气渗出,是最安全的一种方式。
这项技术的原理非常复杂,但是效果非常明显,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专家就可以顺利确认地宫部有没有被外力侵入,有没有渗水,有没有遭遇到严重破坏。在万众瞩目之下,对地宫的大规模核磁共振探测开始了。
而传回的电子图像让所有专家都感到欣慰,图像显示,秦始皇陵内部的土墙非常厚实,保存完好,没有裂隙。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基本是没有遭受到外力破坏的,更没有水流、空气渗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文物在秦始皇陵地宫之中保存是安全的,是不必再进行挖掘的。
地底之谜
这个结果当然是所有人都想要看到的,虽然人们对于地宫内部的景象非常好奇,但是如果真的走到需要挖掘的那一天,那就说明地宫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即便专家及时进行挖掘,我们看到的也绝对不是地宫的原貌了。
而现在,虽然我们看不到内部的样子,但我们知道,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里面一切如常,祖先的财富并没有被轻易糟蹋,这就够了。
当然,这个发现堪称奇迹,很难想象,一座两千多年的帝王陵墓,竟然完全没有遭到过任何破坏,这在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陵墓里也可能是独一份。为什么秦始皇陵的地宫竟然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并没有遭遇盗墓贼光顾呢?
甚至这个发现也推翻了当年项羽破坏秦始皇陵的传说,还真是难以想象。
秦末乱军四起,各地都在爆发起义,而秦始皇的陵墓竟然完好如初。专家推测,这有可能是秦始皇事先放置在墓穴中的机关起了震慑作用。
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将所有的工匠杀死,为自己殉葬,导致当时并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的准确位置,所以才保证了地宫没有遭受战火侵害,想想也是,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够确认秦始皇陵的位置的话,只怕这座地宫早就已经被破坏了千万次了。
而随着秦朝的覆灭,知道秦始皇陵的人就更少,这座古墓也逐渐被人遗忘。虽然各种史料中都记载了这座恢弘的陵墓,但事实上在1974年之前,应该从来没有人真正找到过陵墓。
至于那些盗墓贼的传说,也大概率是子虚乌有,即便真的有盗墓贼,他们进入的应该也只是类似兵马俑这类的周边随葬坑,而不是主墓穴。
而通过各种史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座陵墓修建的技术已经远超当时的工业水准,就和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同样存在于秦朝的万里长城类似,这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超越时代的伟大建筑作品。
这样一座巨型帝王陵墓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被今天的我们看到,是我们的幸运,对于历史学界而言,这更是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相提并论的重要发现。
在深深的地宫之中,中国第一位皇帝依然在沉睡着,没有人去打扰他,虽然他已经死去两千多年,但是他留下的故事和传说实在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两千多年之后,人们依然难以掩盖对他的好奇。
人们不断猜测,沉睡在地宫之中的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死亡之前究竟遭遇了什么,地宫之内,他又是如何存在着。
或许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秘密,还不仅仅是这一座陵墓,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考古专家去发掘。
也或许有一天,等到考古技术真正成熟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启这座神秘的地宫,一窥里面的景象,这同样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虽然也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