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 视频 彭俊):5月12日,距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4年了。时至今日,高奎依然记得当时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瞬间喷发出来的那种呛鼻的泥灰味。
从灾区支援回来后的八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回避着关于灾区的一切消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生活和工作逐渐转入正轨。再后来,听说灾区重建,突然有一天,他就特别想再回去看一看。
说去看一看,其实也没有固定的目的地。
他开着车,从重庆出发,分别去了汶川、映秀、北川和青川几个地方。从城市到山里,看着一路的变化,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真正在2008年待过,后面又去看过的人就知道,那里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比2008年之前好太多太多了。”
“只要去回想,记忆是模糊不了的”
14年前,地震发生的那天中午,高奎正在医院7楼开会,厚实的会议桌突然往前蹿了一下。
“当时大家都愣了,都没往地震上去想,因为重庆它毕竟不是一个属于地震带上的地方。”
后来突然反应过来可能是地震后,他组织同事们赶紧撤离,往楼下跑。
一个安全员告诉他,实验室还有一个氢气罐在工作。没办法,他又跟安全员返回实验室关掉了氢气罐。
“手机是打不通的,那会的手机信号全断了,就没有手机有信号的,就是有信号,电话也是拨不出去。”
后来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联系到了还在四川西昌老家的父母,得知父母那边一切安好,当天晚上他便给重庆红十字会打去了电话,志愿参加汶川救援。
第二天,和高奎一同出发的有25名医护人员,在救援物资堆满的车厢,几乎都是人货混装,但大家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抵达成都集合点后,志愿者们被分派前往各地灾区,高奎抵达绵竹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多钟了。
一路走来,因为夜路漆黑,对受灾情况所知不多,等到了垮塌事故现场,他的心情随之越发沉重。
“整个山从中间就这么一半没了,还剩下一半在那里,另外一半就全部没了。房子全是垮了的,基本上没看见过还‘站’着的房子。”
一些人伤得很重,陆续被转移到了救护车上,轻伤者还在等待进一步医疗救治,而一些人在救援队伍还未抵达之前就已经走了。
作为医生,虽然看惯了生死,但那一刻,高奎还是流泪了。
“关于现场的很多回忆,只要去想,还是会再次清晰浮现在眼前,模糊不了的。”
相比城市,山区救援难度会更大一些。由于山体滑坡和塌方,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路。
他们往往要背着急救药品及器材,爬过好几座山,徒步几十公里才能到达受灾村子。到了后,不仅要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包扎,防止出现感染,还要对当地的受灾情况进行摸排统计。
在后来,随着绵竹大部队救援力量的到来,高奎决定前往北川周边乡镇支援,在路上,就遇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路越来越难走,但没有人说过后退”
在行进过程中,除了山体滑坡垮塌等造成的救援难度外,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还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余震以及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危险。
“现场的余震跟在城市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会突然就这么被甩起来了,就像有东西在推你一样,根本站不稳。”
有一次遭遇余震,高奎被甩到了悬崖边,他死死抱住了一棵不大的松树,侥幸逃生。余震过后,他发现身后就是十米多深的断崖。
“当时说实话,因为经历的余震太多了,后面小一点的余震我们都不想躲了,累了。看一下周边有没有什么会掉下来,就注意一下,人根本就不想动。”
除了余震,最让他担心的还有毒蛇。地震后,很多蛇跑了出来,有一次,高奎差点踩到,他心里明白,在那种情况下,抗毒血清是不可能有的,转移下去也是不太现实的。
冒着遇到落石的危险,在塌方后的乱石堆中前进,路越来越难走,但没有人说过一句退回去的话,大家都默默地继续前进。
在他们前往青川受灾最严重的几个乡镇的时候,已经完全找不到路了。好不容易绕到一个垭口时,却被告知余震导致前方山体大面积塌方,部队正在全力抢通道路,所有救援队伍只能原地待命。
“漫长的等待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等啊等,天黑了,月亮很圆很亮,才知道今天是十六了,山上垭口风很大,吹得人很清醒。”
晚上十一点,他们终于抵达了关庄。路上,遇到了一位气胸老人,在大家的合力救助下,老人最终被紧急送上了救护车。
在红十字会的安排下,7天支援工作结束后,志愿者们就得返回。
从灾区回成都的路上,大家都刻意回避了关于灾情的讨论,聊得更多的是想吃一点热乎的东西。7天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方便面和矿泉水,方便面是干吃的,一天三顿基本都是这样。
唯一的一顿热饭,是在村子做摸排的时候,一位老乡用从废墟底下翻出来的一袋面做的几碗面条。
“面条和水,再加一点辣酱,其他啥都没有,但是吃得很香。”
如今,14年已经过去了。曾经受灾的地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灾区重建后,他又自驾去了很多次。
沿着畅通的公路,一直开到了曾经因为塌方而一度无法抵达的村子。公路旁是几排崭新的房子,农田里是绿色的生态养殖。他会在心里默默对比一下很多年前的样子,心里就觉得轻松许多。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