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尧时期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日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夏代
夏帝八年,“十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卷•十九》。
商代
商汤
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晋代学者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西风(按:当为东风)至,复作遣之。
商帝辛四十八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卷十九》。
汉代
汉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众星皆随西行。”《汉书•昭帝本纪》。
三国时期
公元234年秋天的事,西北五丈原地区的天空中出现一颗发射红光,来去自由的“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向西南,以后使消失了。如果是星,它不可能“三投再还”,也不可能“往大,还小”。从记载中,它能自由飞行,很像是飞碟。
晋代
晋愍帝建兴二年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晋书•愍帝纪》。
《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
唐代
唐宪宗元和九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新唐书•天文志》。
宋代
宋太宗端拱元年闰五月辛女,“丑时,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没。”《宋史•天文十》。
宋代《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嘉祜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皮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贻类月光。”
宋朝大诗人苏轼在镇江金山也曾见到过不明飞行物。这一天他游 金山,寺僧仰慕他的诗名,留宿寺中。这一夜二更天,东坡尚未入睡,只 见一个光亮的物体在江心降落,并发生光焰,他用诗记录了这个奇观:“是时江月初生魄,二重月落光深黑。江心似有炮火明,飞焰照天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让,非鬼非人竟何物?’诗写完了,作者又加了个注:“是夜所见如此。”说明不是虚构,而是实见。
宋恭宗德佑元年二月丁亥,“有星二,斗于中天,顷之,一星坠。”《宋史•天文十三》。
金代
金哀宗正大三年三月庚午,“有气微黄,自东北一亘西南,其状如虹,大有白物十余,往来飞翔,又有光倏见如二星,移时方灭。”《金史•天文志》。
明代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有星如剑,横亘西北,赤如血,声如火,气如烟。”《清乾隆•广东潮州府志》。
《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此记录为典型的古代螺旋状飞行器的记载,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秋,“夜有星如卵,光散照地,后随小星二,复有大小二星飞行梭织。”《清乾隆•安徽铜陵县志》。
《明史》中记载发生在万历年间的一种罕见现象:三十年九月巳未朔,有大星见东南,赤如血,大如碗,忽化为五,中星更明,久之合为一,大如鹿。
清代
清康熙间陈元龙编《格致镜原》,其卷二十八引《洞天集》云:“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蠢,李德裕戴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已来失之,槎亦飞去。”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中,“二更,见天南方有物大如牛,渐如山,色红烛地若昼,逾时灭。”《清朝•贵州遵义府志》。
《竹溪县志》中曾记载一次飞行物坠地的事。那是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夜,这一夜“东北有星火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初出声则凄凄然,光芒闪烁。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让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顷出万外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余没,没后犹觉余震散彩,屋瓦皆明。”这个飞行物温度极高,极为光亮,使人不能仰视,后来“银瓶乍破,倾出万觎明珠”,似乎显爆炸了。
《松滋县志》记载了清代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覃某的奇遇。“西岩嘴覃某,田家子也。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日,晨起,信步往屋后山林,见丛林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扑之,忽觉身自飘举,若在云端,耳边飒飒有声,精神倍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由高坠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梦方醒,惊骇非常,移时来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者咤日:‘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也,去尔外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为何物吁,异矣。”这个物体有光彩,能使覃某飞入云端,它的速度极快,使人感到“飒飒有声”。覃某因扑这个物体,遭到了报复。覃某不识此为何物,从记载看,似乎是有意识的。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夜,有火星飞行半空,来自北而南,其形如盘,光如电灯,一时先敛而没。”《民国•河北枣强县志》。
1892年前后,南京的市民们蜂拥在朱雀桥边,万众仰头观看空中的飞行物。画家吴友如目睹了这个动人情景,画了一幅画,画上是朱雀桥一角,万众挤挤,有的仰望率中,有的互相谈论,有的则发着惊叹。天上一角有一圆球,闪闪发光。画家在图上还题记:“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时金陵地南隅忽见火球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级。”“约一炊许,渐远渐灭。”从记载看,这个飞行物速度不快,温度也不高,因此人们举头仰视,看得很清楚,它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约有一顿饭时间。有文有画,描述生动逼真,当是可信的。
古诗中涉及到不明飞行物的诗句汇总:
王安石《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之二)》:“神女青腰宝髻鸦,独藏云气委飞车。”
苏轼《金山妙高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荔枝叹》:“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陆游《东堂晨起有感》:“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
辛弃疾《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秦观《次韵黄冕仲寄题顺兴步云阁》:“仙人乘槎凌斗牛,回环十见天星周。”
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
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
黄庭坚《鹊桥仙(朱楼彩舫)》:“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