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百鬼夜行,只存在于中国吗

一谈及鬼怪传说,想必大家脑海中非“百鬼夜行”莫属了,“百鬼夜行”这个词在日本最早出在宇治拾遗物语中,在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还罗列了妖怪的出处,但无论怎么考究,这终究只是传说而已!不过,中国确确实实存在了“百鬼夜行”,由于无法科学的解释,所以一直被封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阴兵借道”。

最真实的百鬼夜行,只存在于中国!

所谓“阴兵借道”,指的是人数不等的阴兵去押解一些冤魂,而显出了原形,被人看到,这种事一般很少有阳间的人看到,毕竟阴阳有隔;不过在历史上,还真的就有人看到过。其中云南的惊马槽就很有名,惊马槽在“彩色沙林”的尽头,有一处高高的山梁,故名为“大战马坡”。在大战马坡的半山腰,又有一个古地名为“小战马坡”,坡上兀出一石,上面有“下马石”三个字。

最真实的百鬼夜行,只存在于中国!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但凡是重大灾难(出现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过后,如果走在赶往事发现场的途中穿过荒山野岭,有一定的概率会看到一支特殊的“军队”。它们穿梭在黑暗中,虽然道路漆黑却有条不紊,即使人数再多,也是一片沉寂。

队伍中会夹杂着一辆又一辆的马车,它们都是从灾区方向过来的。如果你有胆量靠近看一看,会发现那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

而所谓的“阴兵借道”又分为三种:

第一种——阴兵借道是指古代或者近代的军队败亡后,因其怨气不散再加上当时的天时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

第二种——阴兵借道往往是出现在大灾难死了很多人之后,这种阴兵是指地府来拘魂的鬼差鬼将。

第三种——鬼界战争。

诸如此类的事件,其实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故宫,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在五点之后就开始清场,不允许再有人在里面,因为五点之后的故宫,会经常传出一些宫女,太监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当时故宫专门请了相关的专家来研究过,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故宫的古墙含有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一种磁性物质,可以记录声音,在电闪雷鸣的时候,闪电和四氧化三铁产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导致误工的古墙有了磁带的记录功能。

但是故宫的好多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而且那些地方都发生过用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地方还都是因为种种原因死过很多人的。

在古代皇宫,除了皇帝之外,还有皇后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以及为数众多的宫女和太监等等,而宫墙之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每天都在上演,因此而死去的人那是数不胜数。

而且很多都是被冤死或者残害致死的,怨气极重,数百年间,积累下的怨气那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北京故宫乃是集明初建筑学之大成,后又历代修缮,其在风水学上的讲究已经达到极致,加上历代以来的龙气镇压,阴间差役们根本不敢进去拘魂。

久久无法超度,更导致了故宫中的阴森;所以一般在太阳下山之前,里面的游客就必须离开,否则就会碰到很多古怪离奇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经常会有一闪而过的宫女、太监,甚至传来人的哭喊声,让人毛骨悚然;虽然科学家给出了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但并不足以让人信服。

最真实的百鬼夜行,只存在于中国!

无独有偶,在震惊中外的唐山地震之后,有传闻说赶去支援的部队也有遭遇阴兵借道现象的,但是,这种传言多以小说的方式流传,真实性有待于考证。但有人既然言之凿凿地说亲眼目睹过,无论是不是误解,“阴兵借道”这一现象,应该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最真实的百鬼夜行,只存在于中国!

当时军队赶着去执行救援任务,途中遭遇阴兵,令人毛骨悚然! W(化名)以前是个退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在唐山大地震的是后是第一批参加救灾的部队,在他们离唐山灾区还有1个小时路程的时候他们全团的汽车全部抛锚在路边,当时所有的人都很着急,因为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找不到车到底出了什么毛病。直至晚上8点多, W接到上级命令,整顿休息,半夜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发出声响!

直到半夜,在大家半睡半醒的时候被一阵隆隆的马蹄声惊醒了,当时W就坐在驾驶室里,看见从他们的车旁略过一辆又一辆的马车,这些马车是从唐山灾区的方向过来的。看不到赶车的人,只是看见每辆车上的一盏清灯(发着淡绿的颜色),每辆车上都堆满了人头。那些马车大约一共过了30分钟,足有200辆之多。当所有的马车过去后,W他们再次发动车子,神奇的是车一点即着,随后他们便上了路。

据说,“汶川大地震”时期也曾出现“阴兵借道”的事件,另外,据野史记载,“长平之战”后,由于白起坑杀了太多赵国的降卒,也出现了“阴兵借道”事件……

虽然科学已经高度发达,但我们依旧不得不承认,很多自然界诡异的现象我们依旧没法解释。就像“鬼打墙”一样,祖先留下来的一些现在看上去荒谬的说法,也并非一定都是无稽之谈。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认同勿怪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6-22 12:13
下一篇 2023-06-22 12: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