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一下,问题中提到的应该是“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苏沃洛夫公爵”只是该级军舰中的一艘。
尽管“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19世纪后期海军技术进步极快,差不多8年技术就要差一代,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对付日本联合舰队,和拳打南山养老院没什么区别,绝对可以碾压,取得黄海海战胜利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就不好说了。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是俄国租借旅顺以后,为了扩充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而提出的“大海军计划”补充修订方案的产物。其设计参考了法国最新式的战列舰“索芬”号,并根据旅顺港船坞的尺寸限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成。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具体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4646吨,最大航速17.5节,水线装甲厚度145至194毫米,装备4门(两个双联装炮塔,炮塔装甲厚度254毫米)40倍径的Model 1895型12英寸主炮,12门(6个双联装副炮塔)152毫米副炮,20门75毫米反鱼雷艇副炮,4门47毫米礼炮,4具381毫米鱼雷发射管。
和同时期的战列舰相比,因为旅顺港船坞的限制,“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吨位和尺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装甲较薄,从原计划的253毫米削减到了194毫米,而且降低了覆盖面积,防护性能有所不足。
此外“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干舷较低,因此75毫米火炮的炮廓位置较低,风浪略大就不能使用,影响了其应对鱼雷艇攻击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都暴露无遗,影响了“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发挥。
但是在甲午战争时期,“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数据来看,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吨位上差不多相当于“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也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任意三艘军舰的总和,堪称真正的巨无霸。而且它在火力、速度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最大航速可以达到17.5节,这个速度已经比当时很多巡洋舰都快了。而其装备的12英寸主炮因为倍径大,身管长,威力也远比当时同口径的火炮大得多,足以算得上当时的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随着观瞄技术的进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上装备的火炮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提高到5000米以上。相比之下,甲午时期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大部分军舰,有效射程都在3000米内,只有“吉野”勉强可以和它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完全可以利用其速度和射程优势,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外采用打带跑战术慢慢消耗对方。而日本的“吉野”虽然速度跟得上,不过两者火力差距太大,其152毫米火炮也不足以对“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构成威胁,这么一来它装甲薄弱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至于75毫米炮就更不是问题了,因为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就没有投入鱼雷艇。更何况甲午时期的鱼雷有效射程不过2、300米,海战时用处不大,因此75毫米炮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别用,同样没什么问题。
因此很明显,如果北洋水师有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那么一艘军舰就足以压制整个联合舰队,取得海战胜利没有问题。更何况日本海军一旦遇到它,将处于打不过又跑不掉的窘境,敢不敢出海决战都是问题。北洋水师还能进一步夺取制海权。
但是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虽然可以改变海战结果,可是在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的陆军差距巨大。日本海军可以利用“吉野”的高航速袭扰渤海湾,牵制北洋水师。另一方面日本则通过日本海维持陆军的补给,然后通过陆战击败清军,一样可以迫使清政府投降。
所以就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果来说,光靠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并不能完全改变结果。
当然,失去海上优势以后日军的攻势会受到限制。这样在谈判时清政府多几分底气。最终达成的条件可以宽松一些,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割地赔款那么多。
具体从黄海海战而言,当时北洋水师增加一艘战列舰,北洋水师得胜的比例将大大提升。一是北洋水师的战列舰由二艘变为3艘,仅数量就增加了50%,而且这艘新舰的火力和航速均较高,让北洋水师的战力提升很大;二是在战斗中北洋水师官兵的总体表现并不差,火炮命中率远高于日舰队,之所以落败,主要是火力投送力度低于日舰队太多(按最佳数据测算,日舰队火力是北洋水师的6倍以上),若是北洋水师增加了这艘跑得快、火力猛的新战列舰,估计日方难以取胜;三是黄海中日水师大战,日军并非大胜,从战后数据分折,日方险胜,中方小败,随后中方没有战后的维修战舰的能力,导致战舰难以恢复战力,制海权随之丧失;四是清政府与日开战,其动机并不纯,更多的是为了削弱李鸿章的实力而已,在作战时有太多的奇谈怪论,打胜的难度太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