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下来的说法有新郑(轩辕丘)、天水(轩辕谷)、曲阜(寿丘),按黄帝有熊所在地望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一带。
新郑古为有熊国所在,乃有熊氏的族居地。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出生于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轩辕丘:
历史上最早记述黄帝居轩辕丘的是战国《世本》,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
汉代戴德《大戴礼记·帝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从此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到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指出了轩辕丘的地望,言:“(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其后,宋代罗泌《路史》、张君房《云笈七签》、刘恕《通鉴外纪》和《轩辕黄帝传》等皆从其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明代,《大明一统志》亦云:“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陆应阳《广舆记》亦载:“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
后为新郑当地的碑刻志记,
新郑《重修玉帝殿记碑》:
新郑城隍庙西有玉帝祠……吾闻黄帝之与鬼臾区,论六运也。特举□未至神之所以祀,固可存而不论……吾邑固黄帝之故墟也,知万物本呼?天而体,黄帝之遗意,以庙而祀之,不亦宜呼……
重修太清观志碑:
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县治西南迤廿里许,有观名太清,开基于汉永平之末,号天寿宫。
重修(显龙宫)大殿记:
玄帝行在建于邑之北门外,座北而南,向为邑之镇,不知创于何时。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故建行在于前以为镇。
重修新郑文庙碑记:
文庙之设所以妥圣灵,即以振人文而维风化也。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
清周莼浦及德配和宜人墓志铭:
君讳时照,字春圃,号莼浦,轩辕故里人也。其先世乐善不倦。曾祖讳天成,字子俊,直隶州州同。
由上可知,黄帝有熊(或轩辕丘)在新郑的说法很有历史渊源。
有熊国:
有熊,为黄帝时期的方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新郑),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有熊地区(今河南新郑)的华夏集团建立的氏族部落,后世称有熊国。
有熊开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相继打败蚩尤与炎帝,遂成为华夏共祖,史载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汉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有记载河南新郑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国),而又与新郑境内的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祝融之墟又称有熊之墟。
历史记载:
《竹书纪年》:
(黄帝)元年,帝继位,居有熊。
《世本·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史记•周本纪》:“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商代有熊氏位置: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郑,汉旧县,春秋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山东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洛邑负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宏农郡,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黄帝与天象分野上的对应关系:
黄帝之名由来,与五方五帝有关。
五方天帝是古代汉族神话及古籍记载中的人物,他们的命名之义和他们分处的方位或季节是密切相关的。
五方天帝分别指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五方五帝中,中央为土,
黄帝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
对应九州则是豫州中土,
对应五岳则是中岳嵩山。
黄帝有熊与五帝墟:
三国·管辂《管氏地理指蒙》载:
星纪四时,次舍观章于尧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于麟笺。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尧典中星也,降娄为少皞氏之墟,营室为颛顼氏之墟,亢角为太昊氏之墟,鹑尾为烈山氏之墟,鹑火为有熊氏之墟。
又《新唐书》:
夫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叶北宫之政而在干维外者,陬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寿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
在五帝墟中,
降娄(奎娄)为少昊之墟;
陬訾(室壁)为颛顼之墟;
寿星(角亢)为太昊之墟;
鹑尾(翼轸)为列山氏之墟;
鹑火(七星)为有熊之墟。
其中,有熊之墟对应鹑火(柳、七星、张),属周之分野,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一致。即上《旧唐书》所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鹑火之中,
七星(星宿)之上为轩辕(十七星),轩辕者,黄帝之象也;轩辕之上为北斗,北斗者,帝车之象也,亦与黄帝相关。
考证:
黄帝所在年代大致处于五千年前,对应仰韶文化中后期到龙山文化前期,时间跨度约5300年~4700年之间(最多扩展到5500年~4500年),历法推算是4700年前(或公元前27世纪)也符合。
考古上最有可能与黄帝部族来源相关的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孑余、龙山文化的前身。
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炎帝神农氏)逐渐走向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屈家岭文化(苗蛮)走向兴盛,开始进入中原一带。
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龙山文化的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于豫西一带,后向东发展,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苗蛮)发生碰撞,最早开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的到来,即为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黄帝故里曲阜说是最靠谱的。
黄帝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联盟首领或者某个部落首领的称号。这个部落在生活在哪个地方,也就是意味着这里就是黄帝故里。
根据记载,黄帝部落生活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虽然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但龙山文化并不是只分布在山东,而是广泛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河北、江苏等地,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也就是说传说中的黄帝大概率是生活中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史书上对于黄帝的记载众说纷纭,但明显寿丘(曲阜)说是最靠谱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华夏先民的泰山崇拜。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泰山周围,久而久之才形成了对于泰山的崇拜,后来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人口增多、环境变化等等)扩散到了四面八方,但是对于泰山的崇拜保留了下来。
曲阜距离泰山只有几十公里,所以说黄帝部落生活在曲阜是比较靠谱的。其他无论是陕西还是河南,距离泰山都比较远,而且陕西有华山,河南有嵩山,这些高度、景致不亚于泰山的名山,如果黄帝部落在陕西或河南,后世的华夏族,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跑到泰山祭天。泰山又凭什么能成为五岳独尊,中华第一山呢?
第二,宋朝宋真宗曾经由皇帝牵头对黄帝的出生地(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生活地)进行了一次官方的认定。经过对古籍记载的抽丝剥茧,最终确定黄帝出生地为曲阜。宋真宗专门将曲阜更名为仙源县,并修建了景灵宫、太极观,对黄帝进行祭祀。宋朝都城在开封,此地距离曲阜几百公里,而距离新郑只有几十公里。如果黄帝故里在新郑,宋真宗用得着非得跑这么远去祭祀吗?
所以说黄帝部落在远古时代生活在曲阜附近是大概率事件,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或者环境变化或者是部落融合等,他们的后世逐渐扩散到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龙山文化的覆盖区域),因此很多地方就留下了黄帝的各种传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把黄帝牵强附会成一个人,实际上这就像皇帝一样是个称号而已。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