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态现实题材的青春片,电影意图以平和的方式去展示少女李玩被迫害的青春。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很有内涵的,笔者一直思考为何片名叫《狗十三》,原来数字“13”的组合正是英文字母B的外部轮廓,所以片名真实的含义是“狗B”,同时是曹保平对李玩“狗B”式青春爆的一句粗口,这也是导演对成人世界的怒吼。
《狗十三》所表达的是一种父权独裁式的教育,一种被精神霸凌的青春,当叛逆的孩子转变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时,青春已经逝去,留下更多的只是世故。
狗与少女
在父亲还未重组家庭以前,李玩或许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继母生下弟弟昭昭后,本属于她的父爱荡然无存,家或许只是躯壳的收容所而已。
李玩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复杂转变的过程,从开始反抗到被迫接受,从被迫接受到屈从,从屈从到迎合。原本的倔强、纯真、率直蜕变成了世故。
李玩之所以给狗取名爱因斯坦,是因为她对数学物理有过人的天赋和狂热的痴迷,而父亲却为了逢迎老师,从未照顾李玩的感受,当面对李玩一顿拖拽与羞辱,毫无顾虑地写下英语补习班的报名单,出了老师办公室后,企图用金钱化解他对女儿鲁莽行为产生的隔阂,
因为父亲做事是有两套方法,办公室里的霸道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他先以牺牲女儿利益去摆平刁难他的老师,门外是孩子的世界,再用物质补偿受伤的孩子,可惜孩子再也不是三岁时傻乎乎的孩子了,根本未买父亲的账。
所以父亲最终买下一条狗送给女儿,企图换取女儿的原谅,但是李玩一开始是拒绝这条狗的,父亲根本就不了解孩子想要的东西,包括家里的爷爷和奶奶也不了解李玩的喜好,他们只知道牛奶有营养,根本不知李玩喝不了牛奶的习惯,一喝就会吐,所以李玩把奶给狗喝了,平日里许多她不喜欢的菜照样偷偷扔给狗了,她和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
从丢狗到寻狗,家里的人被划分为两派。狗丢了后,家里所有人都没有寻狗的觉悟,父母再次想以一双旱冰鞋收买李玩,李玩孤身一人闯入深邃的胡同,发疯一般怒吼着爱因斯坦的名字,可惜寻遍了所有角落也没找到,只有李堂和爷爷担心她的安危,去劝说她回家,也就是其他人已经站队成人世界了,李玩的阵容只有爷爷和李堂。
指鹿为马的二次站队。继母买回一只和爱因斯坦同品种的金毛狗,宣布爱因斯坦找到了,这是全家的一次阵容划分,也是成人世界对孩子世界发起的挑战,首先爷爷这次站队继母的阵容,李堂是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人,
在大人的眼中她是一个乖孩子(除了隐瞒早恋的事),一开始她也说那狗不是爱因斯坦,后来看了大人们的眼色,也附和着说那就是她的狗,李堂也站队成人世界了,姐妹的感情就此破裂,她绝望的眼神望着爷爷受伤的脚,离开了。
亲情隔离,青春逝去
其实那只狗的命运就是李玩人生的投影,狗从被买回那一刻,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运是任人摆布的,正如李玩被迫的人生,狗是作为礼物送人的,她的名字“李玩”也是随意取的,补习班是父亲强制安排的,狗丢了没有人去寻找,她受了委屈也没人理睬,父亲觉得狗碍眼,就想把它送到餐馆,父亲心烦了,就在全家面前暴揍她一顿。
一开始李玩是反抗一切家人强加给她的意志,后来屈从了,性格也变得冷漠了,从假狗被送入动物收容所后,李玩彻底完成了蜕变。
人总喜欢将自己最糟糕一面暴露在亲人面前,也习惯将情绪释放在家人身上,当面对亲人时,一个人学会了伪装,学会了隐藏情绪,那么她也将亲人当作了外人,血缘的纽带断裂,与家人内心世界隔离起来了,真诚变为了世故。
当父亲强迫她给叔叔敬酒时,她一饮而尽,宴会上叔叔让他吃餐桌上的红烧狗肉,她不动声色的吃了一大口。前后发生颠覆性变化,她学会了隐忍、伪装、冷漠,将真实的自己隐藏于黑夜之下。
成人都喜欢将自己装入套子里,当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将自己装入套子里,这是一件触目惊心的事,大人眼中的他们是乖孩子,实则他们只是装作大人们想要的样子,这比将一个精神病人前额叶切除还要残酷,孩子将永远失去青春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
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精神屠杀不是疯人院,而是李玩式的精神霸凌。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公平对他们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利害,没有对错。当李玩和李堂再次偶遇爱因斯坦时,李堂让她叫一声“爱因斯坦”,看有回应吗?她冷漠的说了一句,你认错了,那不是,头也没回的离开了。
这句话正好对应了李堂那句“那就是爱因斯坦,它饿瘦了而已。”,这种好莱坞惯用的结尾,深深震撼到了观众,角色早已完成颠覆性成长,可是观众还停留在固守的过去。
李玩早已明白让狗留在自己身边不会有好下场,所幸忍痛假装不认识,反正它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归宿,总比交给一个连自己也无法保护的弱者手中要强,跑入小胡同痛哭的她,是对逝去的青春最后的告别。
荒诞的个人宿命
时隔5年,被禁的《狗十三》能再次回归银幕,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笔者推测这部电影之所以不过审,可能是写实成分太多,对现实批判过于激烈。
近年来我国的独立电影中现实题材的种类大量涌现,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毕赣的《路边野餐》、忻钰坤的《暴裂无声》、李扬的《盲山》等等,包括国外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沧东的《燃烧》,这些电影有一个共性,都是社会边缘人的舞台,和流水账式的生活细碎,落脚点都会导向小人物无法掌控的荒诞式宿命的结局。
《平凡世界》有句话是:人们宁愿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而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而喜欢现实题材的导演总喜欢挖掘平凡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因为那些我们从不在乎的内心,总是隐藏着一个波涛汹涌的世界。正如《狗十三》中李玩宿命式的人生,她正是来自最基层的呐喊,热闹总是属于成人世界的殿堂,而不属于李玩这个局外人。
每一个来自青春世界的呐喊,换来的都是成人世界的装聋作哑,与现实妥协是他们无奈的归宿。
《狗十三》中那句「认错了,那不是」和《小偷家族》中祥太那句「我是故意被抓的」有异曲同工的点题效果,那两句话都是主人公成长的标志,电影的升华的神来之笔。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法则。望着滑冰场跌倒的昭昭,李玩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全世界为敌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将再次重复她的人生,是最沉重的收尾。
《狗十三》这部影片的剧本出自于一位80后女人之手,是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所创作的。因为我也是80后,所以观看完整部剧觉得剧情很激烈,并不是感官及视觉上的刺激,而是被剧情直接戳心。这部片子中讲述女主角李玩成长的过程,反映了绝大多数青年的成长历程,同而也具有讽刺意味的讽刺了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这部剧拍摄非常真实,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的教育,父亲母亲打孩子的场景,扇孩子耳光,推搡指责,孩子泣不成声害怕的蜷缩在角落。我也时常在想,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真的管用吗,能管多大用呢。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我深信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在家里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句谈话,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你们做错了,孩子们看到了认为这样做也许是对的。在错误居多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会学会狡辩,撒谎,不懂原谅等等习惯,反之溺爱成长的孩子也是一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一部让做家长的观众一边观影一边反思的国产青春片,女主角在剧中真的做错了什么吗,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她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啊,放下对孩子溺爱和强制,造就温馨互敬互爱的家庭,让他们在快乐成长中成长,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不要等他或者她成人了再去指责,因为这些都是你们的缩影。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