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问得比较幼稚,清明节到底是农历还是阳历?为什么总固定在4月4日或者5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杜牧的一首诗,大概就是描写的清明时节古人的行为。
其中欲断魂,也解释了清明作为祭祖节日的来历,从唐朝开始清明就是一个节日,是扫墓祭祖的节日。
所以,清明到底的是农历还是阳历,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现在所指的阳历一般就是世界通用的公园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也就是说清明基本上同阳历是没有关系的,在没有阳历之前,我们都用年号纪年法,同阳历根本就没有什么瓜葛。
清明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唯一一个节日同节日在一起的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我相信很多人都背过,而且上学的时候背得很熟,只不过,好多年过去了大部分人又都忘记了。
上面说得很清楚,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其实这里的一两天,就是与阳历相比,差了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照斗转星移而划分的,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旋转制定了二十节气,每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年,谓之“一岁”。
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回归黄道位置而决定的,可以看做是把太阳周年运行轨迹平均划分成24分,每分15°,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而清明祭祖的时间很长,有10前8日后,或者10日前10日后的说法,就是说清明祭祖的时间可以最长有20多天,而不是祭祖必要要在清明当天。
其实,在农村最早的清明除了称为清明也在也叫“寒食”,在这一天,农村人不动烟火,一天都要吃凉的食物,所以也叫“寒食”。
清明在没有称为公立假日之前就只是清明而已,是作为一个节气存在的。
清明又称为寒食,其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晋国重耳在齐国地区流浪,被介子推救了一命,等重耳回到晋国,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让介子推出任晋国的宰相,但介子推不愿意,又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就躲到大山里。
重耳派出来的使者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时找不到介子推,觉得难以回去交差,又听说介子推躲到了山里了,索性就放火烧山。
本来介子推还有一点疑虑,使者烧山以后,介子推就误认为是重耳心不诚,故意指示使者这么做的。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最后被烧死在山火中,当使者找到介子推的时候,发现他和自己的母亲被烧死在柏树和柳树之间。
重耳后悔莫及,命人祭奠,慢慢的就形成了“寒食节”的习俗,又因为介子推死在柏树和柳树之间,所以民间每到清明就在大门上插上柳树和柏树的枝条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可以这么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同作为祭祖的清明,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两件事能在一起,只是一个巧合而已。而清明同阳历更没有任何关系,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阳必经过黄经15°,就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觉。其实不止清明,二十四节气当中,与阳历相差不大的还有好几个。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