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革命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和观念的演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当时国际规则的演化速度,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一战的到来。但是这样情况始终是要被终结的,毕竟这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发展;于是在一战之后,人们便开始反思,这也就带来了人类在国际秩序观念上的深刻变迁,即从一战前的现实主义转向了理想主义。
而当时出现的最重要的两种理想主义理念,一个是威尔逊主义,另一个是列宁主义,且这两种理念同时也都超越了民族主义的普世主义理念。我们下面就来说一下第一种,即“威尔逊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说它是不切实际的。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28任总统
但想要将威尔逊主义说清楚,我们还得先来看一下一战之前所产生的“现实主义”。
一战前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现实性主要在于,它认为国际秩序是以国家实力为前提的,如果脱离开现实对比,转而来讨论理想状态应该怎样的话,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了,我们要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对实力的讨论并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因为它认为,和平的基础是大国之间所形成的力量均衡,而不能依靠它们的善良意愿来祈求安全的保障。
而想要确保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那就得在必要的时候牺牲掉一些实力弱小的国家和人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
现实主义的这套国际秩序的理念,表面看上去冷冰冰的,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样一套看似冷冰冰的理念,才换来了从拿破仑战争结束一直到一战开始之间差不多一百年的和平时光。即便这期间存在过一些战争,但是其规模都很小,基本上就是用来调整力量均衡的。
但是到了一战的时候,现实主义的这套逻辑就完全不行了。现实主义所讲究的是实力上的均衡,各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首先要考虑的是现实的利益,但是这种观念却完全没能阻止一战的爆发。更重要的是,一战也和调整力量均衡没多大关系。如果还要按照现实主义的方案来安排战后的秩序,那么一战就根本没法获得意义了。而也正是在这时候,威尔逊主义便获得了足够大的话语空间了。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威尔逊主义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一战场景
威尔逊主义的核心主张
说起威尔逊,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28任总统),从政之前曾经当过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依照威尔逊主义,一战的意义就在于:终结掉了那些奴役人民的大帝国,让人们获得了普遍自由,从而让一战成为了一场终结一切战争的“大战争”。他认为,之所以会爆发一战,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帝国以建立力量均衡为名,压迫弱小的民族,从而引发了内外各种矛盾从而导致了战争。
从表象上来看,威尔逊说的似乎也没错,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而王储之所以会在那里遇刺身亡,就是因为奥匈帝国要欺负弱小的南斯拉夫民族; 而奥匈帝国之所以要在那里起事,又是因为它们跟俄国在巴尔干争夺去吞并弱小民族,要是没有这一系列事情,就不会引发一战。
因此,威尔逊便得出结论,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就应该要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允许弱小民族建立自己的国家。将其归结为四个字就是——“民族自决”。各个民族要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进而也就会懂得尊重其他民族的命运,这样,和平也才会有保障。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画)
为此,威尔逊鼓动各个民族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这看上去似乎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但威尔逊认为,各个民族不仅要独立建国,它们还需要联合在一块,组成一个国际联盟,由这个联盟集体性地保障各国的安全,这样才有永久和平的可能性。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威尔逊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普世主义,但他又并不是想消除掉民族主义。所以他的这一套理论被提出来后,便迅速占据了整个国际政治界的道德制高点,这也成为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和会的道德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英法两国很讨厌威尔逊主义的不切实际,但却也不得不在名义上接受它,否则在战后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安抚国内的情绪。
但是严格来说,威尔逊主义想要真正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为何呢?
威尔逊像
威尔逊主义实现的困难
首先来说,各个弱小民族都实现“民族自决”,但问题是,怎样才算是个民族呢?是单词nation这个意义上的民族?还是共同相信一套故事的人叫一个民族?要知道,nation这个意义上的民族,实际上就是理论建构的结果,所以,在谁有资格进行民族自决这一问题上,人们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共识。
此外,即便能说清楚什么叫做民族,但是没有哪一个地方是单一民族居住的,当地某个民族的人口究竟要有多大的比例才有资格提出所谓的“民族自决”呢?
关于这些问题全都是不可能有共识的,因为没有一个准确可行的标准供以参考,当然,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标准。所以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民族自决,独立建国的过程,又将演变成了暴力冲突过程,而一旦冲突起来,冲突各方就又开始用民族主义进行政治动员,这在一战后都成为了现实,而这恰恰和威尔逊主义的初衷完全相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此外,想要实现威尔逊的理想,还需要国际层面上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有着比较深度的合作。但是这种深度的合作则需要足够的信任才能完成。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各国博弈的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各国反复、多次的进行博弈,然后双方就都会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最终达成深度的合作呢?
实际上这在国际政治上,是基本行不通的。因为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多次博弈,往往是以数十年为时间单位,经常一两代人就这样过去了,参与博弈的早就不是同一代人了,而人类从历史教训当中学到的往往很有限。这种依靠多次博弈来促成合作的办法,成本高且效率还低,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当然了,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设置一个第三方执行人,也就是一个超越各国之上的“老大”(霸主国)。有了这个第三方执行人,各国违约的成本可能要远高于违约的收益,最后合作便会成为更加理性的选择。但如果真的用了这个方法,那么就又会带来新的困境。首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立性如何确保?只有在这个第三方执行人的身份本身,对于这个“老大”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国家利益,这种情况下“老大”才能保证中立性,否则就会损害到自己的长期利益。
一战中的士兵
那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的霸主国呢?那就是霸主国不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获益,而是通过主导国际规则来实现国家利益。换言之,霸主国就相当于是一个做平台的,而不生产具体产品,他不能特别地偏向哪一个具体的产品生产商,否则就没有人愿意来它这个平台了。
所以,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到,威尔逊主义实现起来的条件太过苛刻,当然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能实现,但至少在一战之后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威尔逊主义显得很虚伪,但如果能明白地拒绝威尔逊主义,仍然坚持过去那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又会很容易在国际上陷入道德困境中。
而也正是这种两难的格局,就成为了一战后的世界秩序陷入一系列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种理想主义秩序观念的出现又对很多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它便是列宁主义。因篇幅有限,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再说!
参考文献:
- 《枢纽》
- 《国际政治学》
- 《世界史》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