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古代“圣”和“聖”这两个字就已经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历史可谓久矣!只是“圣”和“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汉字,不仅造字的思路不同,连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圣”,由手和土结合的创意是“用手掘土”,就是开垦、劳动一类意思,读kù。聖,最早是由一张大口和一个大耳之人结合起来的形象
,会意善于用耳朵听,也善用口表达的人,这样的人就圣明,有智慧;小篆演变为
,把“人”改成了声符“壬”,楷书则进一步把“壬”改变为世界上最特殊的人“王”,成为了义符。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上智下愚、君王就是世界上最圣明贤德之人这种世界观的反映。有的人把“聖”解读为“从耳呈声”的形声字,虽然简单易记,但不恰当:因为仅仅是会说话,却听不懂别人说什么,那种人肯定不能够叫圣(聖)人。1956年规范汉字的时候,用“圣”取代了“聖”以方便书写。但是要记住字形,理解意义,还是有困难的。不过,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来看,能够致力于土地的开发、经营,创造财富,像许多把土地变成水泥房子的开发商算不算圣人呢?他们通过出产丰富的土地运作为商品房,确实是把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良田美地变成大把大把的钞票赚到大皮包里了,但是将来如果造不出空气馒头,人们吃什么呢?我觉得像袁隆平那样通过掘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称其为圣明倒是对简化字“圣”字很好的解释。最后回到古“聖”字,虽然被“圣”代了,但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善听且善言,并善于决断,这样才能够叫作圣明;当然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