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界的泰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孙绍振老先生对福州跟泉州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他说:他在泉州华侨大学和福州的福建师范大学都工作过,他指出了泉州和福州在人文上的差别,泉州女人更在乎你能不能赚到钱,而福州女人更在乎你有没有文化。两地女性的择偶观反映了这两个城市不同的城市精神和文化。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要归咎于历史以及不同的城市定位。
福建简称为八闽,方言众多,主要的民系有三个:第一个最早来福建的闽东、闽北民系,主要以福州为中心城市,因为来的时间最早,所以他们距离中原最近,占据了福建省最大的河流的闽江以及支流,雄踞了肥沃的福州市区盆地;第二个是闽南人民系,他们主要是在唐朝以后发展起来的,虽然时间晚,但是人口、实力、内部认同度很高,在海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以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城市为中心城市;第三个民系,闽西客家人民系,以龙岩为中心城市,他们到来的时间最晚,开发了最难开发的的闽西山区,讲的是宋朝的官话,风俗和长相跟也有自己的特点。
这三个民系形成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最早的是闽东闽北民系,融合了闽越土著跟南下的中原人形成的,形成大概是融合了闽越国、晋朝遗民、唐朝部队官兵几个不同时期的人民,最终在唐朝末年稳定下来;其次是闽南民系,主体是唐朝末年南下的中原部队官兵融合了闽南当地人的后代,闽南语简称河洛语由来就是这个原因。第三个客家民系,是宋元之交战乱,中原南下躲避战乱的群体,他们认为自己保留了最纯正的华夏的习俗跟语言,所以有客家的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话。其中以福州为代表的民系跟以泉州为代表的民系在福建影响力较大。
如果福州的文化的精神用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那么泉州文化精神就可以用《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来形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这两个城市发生了来一探究竟。
先来说说泉州的发家史:
一、泉州的文明从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于唐朝末年,福建历史上一直是蛮夷之地,中央在福建只有福州跟南平两地有地方政权,分别叫闽中郡跟建州郡?(具体名称需要考证一下,一直以来,闽北跟福州较为繁荣,因为闽越古国的都城在武夷山,而福州历代一直都是福建地区的官方机构驻扎机构)。泉州在很长的一段的时间里是没有官方派驻机构,属于野蛮生长的蛮夷的地盘,因此,闽南地区的有文明的历史追溯起来,是非常短暂的,文化积淀的起端来源于唐朝末年,他更像是一个移民城市发展起来的。类似于改革开放前广东的深圳默默无名,而广州已经是千年古都一样。当时王朝王绪为代表的唐朝流民部队进攻福建,王氏政权想称霸福建,条件不成熟,那么就必须从土著的豪强势力空虚,底层老百姓更弱的泉州入手,因为底层百姓没有成建制的部队抵抗唐朝中原高度发达的文明跟建制的精兵强将。王氏政权轻松管理了泉州,再从老家河南叫了几千个中原人,开始了泉州的大拓荒。
二、唐朝中原官兵们塑造了泉州精神。就像深圳短短30年就变成亚洲知名城市一样,籍籍无闻的泉州也通过吸引人才,用中原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让泉州迅速华丽转身,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而当时远道而来的中原人就像30年前占据了深圳的全国各地的各省人民一样,他们赤手空拳来到这个蛮荒之地,闽地多瘴气,死亡率很高,虫蛇多,让他们不得不更加团结,不得不积极主动,生更多的男丁,不得不培育一个家族男性的家庭责任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远道而来的河洛人,在闽地翻身做主人。就现在今天的深圳人,他们经过30年人,来了就是深圳人,他们都翻身成为深圳的主人,并且集体塑造了深圳精神。
闽南古民居:红砖建筑
三、东方第一大港塑造了泉州人爱经商的传统。在宋朝时期,泉州成为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一个贸易港口,元朝时期,更因为疆土的扩大,泉州成为世界级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贸易航线遍布世界,商贸业发达,从此开启了泉州以及闽南地区经商的传统。这些奠基了泉州的中原人们,丢下武器,扔下锄头,扔下儒家的书本,加入了与大海和世界的搏斗之中,获利颇丰,他们的后代繁衍越来越多,逐渐地泉州的地盘不够他们发展,就沿着经商的时期,船队们开辟出来的航线四处定居。他们带着祖先代代相传的祖训,带着世代铭记的闽南人精神:努力拼搏、团结奋进、家庭责任感,以及中原带来的河洛文化,不断开辟着疆土,在艰难的环境里适应下来,并且谋求发展。这种精神流传下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让闽南人以福建泉州为中心,向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南岛、台湾岛、甚至东南亚各国迁徙。他们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据点,把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和中原文化传到世界各地,最终又回到闽南人的故地,泉州跟厦门买房置业兴办学校,回馈乡民,报效祖先和祖国。
再来说说福州的发家史:
一、福州是历来福建省的首府。福州崛起的年代比较久,在2000多年前,是浙江人越人过来融合了当地的闽人,形成了闽越国,在武夷山和福州都有聚居地和相当程度的文明;后来汉武帝灭了闽越国,但是底层的老百姓还在福建深山老林隐居,并在中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内乱的时候,闽越人继续繁衍,至少史书记载,梁武帝的时期,侯景之乱时期,福州地区已经有很有影响力的土著势力。史书上记载,当地土著的姓氏为,陈,林姓氏。应该是古代越语的汉语发音。(福州话读成胆、领),越语类似于傣族语言,不知道这是什么语言什么含义。
闽越人
二、福州是中原汉人和闽越人融合的文化。彼时,福州平原地区以种植水稻而形成比较富庶的群体,保留了很多闽越人的习俗,比如崇尚万物有灵崇拜、断发纹身、善造船、航海等,民风很彪悍,越人女性地位较高,可以参考西南少数民族,他们就是原来百越的后代。至少在唐朝末年王审知部队进来之前,福州就已经拥有当地的豪强土著势力,比如豪强陈宝应因为水稻种植有剩余,运输到江南一带贩售,并且能对江南浙江一带施加影响。这种平静的自给自足的农耕与打渔并重的平静生活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告结。原来来福建的只是零星的中原人,不足以对福州的文化和风俗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唐朝部队进来以后,有组织性有纪律性,有文化,降维打击了闽越国遗民的土著势力。类似于缅甸北部的远征军,可以追着东南亚土著吊打,硬生生搞出了华人政权,这个北方人为主体的割据势力就类似于泉州。远征军打不到东南亚首都,想打就得与当地土著进行一些妥协,这个就类似于福州。在福州,保留了大量的越人习俗的遗留,比如信奉白马王,这是一个闽越国的王子,比如说,福州叫女性叫诸娘,是越国语言,闽东地区女性地位都比较高,这是越人习俗保留。
福州古民居:青瓦
三、福建理学以及近代西学东进开启了福州重视文教的传统。虽然民系都是从唐朝末年开始形成的,但是福州地区的文化是融合的产物,而泉州是自生生长的产物。所以,在文化的认同度上,我们能看到,福建的闽西北,闽东地区的文化、习俗的认同度接近福州。原因就在此,因为闽东是后来从福州分化出来的,而闽北顺着闽江到福州,长期与福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原住民的成分构成也与福州是一致的。理学的发源地是闽北武夷山,但是朱熹的女婿黄榦是福州东郊人士,他们在福州培养了大量地理学的后人,建了众多的讲堂,因此福州人受到大儒的影响,形成了爱读书的传统,路上遇到10个人,有九个穿青衫。晚上灯火通明的不是在娱乐场所,而是福州学子挑灯夜读家家灯火亮着形成福州的夜景。通过科举取士的福州人数犹如石油一样喷涌而出,1000年来积累的进士,竟然人数超过了传统的江南地区,以4100个进士人数成为全国进士第一府。这在福建这样的蛮夷之地,不得不说是福州创造的奇迹。而清朝末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开辟,西方的先进思想最先传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彼时是全国最早的西式学堂,福州在全国人之前,最早接触了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政治知识,因此,重视科学教育文化的传统又进一步在福州发扬起来。
马尾船政: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
由于福建地区1000年来战乱少,所以几个民系得到了独立的发展,保留下了古老的语言和生活习俗,虽然在近代福州跟厦门成为通商口岸,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对城市居民的文化面貌跟群体的性格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色彩,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影响的人仅仅限于上层社会,但是底层的众多老百姓,依然有比较鲜明的不同,从底层逻辑来说,福州跟泉州城市精神的不同,应该是更早以前就产生了分化。这也导致福建在发展中,闽南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厦门、漳州、泉州能够抱团发展,却难以辐射全省,带动的作用较弱的原因,因为闽北、闽东、闽西的文化跟闽南的文化的底层构成是不同的。闽地1000年来的封闭式的地形,让福建要整合全省的力量,培育一个能代表全福建人的中心城市,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三个民系各有各的优秀和璀璨的历史,谁都觉得自己的文化跟精神是最好的。
去年以来,各个省份纷纷提出了要强省会的战略,福建也提出了发展福州省会城市首位度的目标,力争福州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首位度达到25%,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得到八闽福建人的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全力整合资源,建设我们的清新福建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