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简介
秦腔,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秦腔的历史渊源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秦腔的唱腔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秦腔的行当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这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的汉献帝的器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为“酥板乱弹”。此外,作为武净的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之为“架架二”
秦腔的音乐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秦腔的装扮
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秦腔的传统曲目
一、三滴血
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不作调查研究,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二、三请樊梨花
唐初,樊江关守将樊洪受西凉国引诱,叛变投敌,程咬金奉命征讨。樊洪之女樊梨花毅然献关归唐,并与薛丁山结为夫妻。薛丁山疑樊梨花投唐有假,气走梨花。后迫于军情,单人匹马赴寒江关请樊梨花,被守关将当面奚落,一怒之下返回。
薛丁山奉命二请梨花。女婢将其驱逐出关。唐军兵困,求助于梨花。樊梨花领兵助阵,终破强敌。丁山悔悟,三请梨花,夫妻和好,同心征西。该剧塑造了一位才貌双全、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樊梨花以国为重、不计私怨的胸怀和气度。
三、山里红
讲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九月的父亲为了一眼养活全村人的救命井,将自己的爱女许给了邻村支书的傻儿子。九月出走3年后返回家乡,蒙冤含垢,曾经和她山盟海誓的冬升在谣言四起的境况中,抛下身处绝境的九月而与翠翠结婚。在经历了人生几度艰难曲折之后,有情人最终未成眷属……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