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中国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这个“家”范围到底多大呢?狭义的家,就是指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广义的家,可以大到“四海为家”、“天下为家”,就是《论语》里讲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礼记》中讲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以上可以看出,狭义的家,范围太局限,广义的家,范围又太大,所以我们说的“修身齐家”的这个家,指的就是家族。
关于家族的概念,中国人有“五服”、“六亲”、“九族”、“十八代”的说法。“六亲”的解释很多,在《汉书》的注解中,六亲为父母、兄弟、妻子;在汉代贾谊的《新书》中,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为六亲;《史记》里,六亲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从母之子、女子之子。但不管“六亲”怎么定义,其范围基本上,都是能涵盖到“五服”内的。
“十八代”就是我们常说的“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各九代的宗族成员。往上推九代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往下推九代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读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在“五服”体系中,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孙,因此“祖宗十八代”的范围是比“五服”大的。
但因为人类寿命和生育的原因,祖宗十八代能同时活着,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唐代有个叫张公艺的人,活了九十九岁,看到了自己的云孙,全家九百多人九世同堂,这个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而普通人能接触到家族的范围,推到极限也就是,上下各推四代的“九族”,而“九族”基本上,就是“五服”所划分的范围。
“五服”这两个字,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很陌生,但这句:“这是我不出五服的亲戚”,相信很多人都听别人说过,“五服”两个字就是这样写的。“五服”是五种丧服,分别叫斩衰(衰,读cuī),齐衰(读zī cuī),大功(亦称“大红”。红,读gōng),小功(亦称“小红”。红,读gōng),缌麻(缌,读sī)。斩衰的等级最高,也最粗糙沉重,用在至亲比如父母的葬礼上,以表示毫不修饰的哀痛,缌麻等级最低,重量最轻制作也最精细,用在相对疏远的,家族成员葬礼上。先秦《仪礼·丧服》篇,有这五种丧服,详细的使用方法,从周朝到清朝,一直沿用并不断完善。
《礼记·丧服小记》记载:“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就是说亲爱自己的亲属,上亲父,下亲子,和自己构成三辈,再延伸到祖父和孙子,构成五辈。再往上推至曾祖、高祖,往下推至重孙、玄孙,就构成了直系亲属的九辈。由父亲往上,血缘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愈轻﹔由儿子往下,血缘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愈轻﹔在旁系亲属中,和自己血缘关系愈远,亲情愈薄,丧期愈短,丧服愈轻,一直到亲尽无服而毕,这就是“五服”使用的基本原则。
五服制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确定家族成员范围的依据,不仅是因为丧葬习俗,更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五服”都是古代法律中,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从西晋《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开始,首次将亲属服丧的五服制度,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从此以后,依丧服制度进行定罪量刑,成为后世开设法典,的一项重要参考。其对中国古代,家庭伦理亲情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建国后这一原则,已经被废除,但仍对中国人养老思维,以及家庭道德心理等,产生着重要影响。
后记:
五服制度能在中国传承千年,就是因为其高度契合人性伦理,对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丧礼五服在今天已经失传,但简化成的“披麻戴孝”,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其所划分的亲疏关系,也成为国人确定家族范围的主要依据。当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对家族成员关系的处理,有奉行“家和万事兴”,致力于家族兴旺的,也有坚持“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老死不相往来的,至于怎么去处理,就看我们自己的了。
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这里是德泉国学堂,感谢您的观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