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分部是哪个省的城市(崇文门未来5年规划图)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钟鼓楼是东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最近“我是胡同”主要跟大家解读新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今天恰好看到了一项有关该规划的落实举措——东城区印发了“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有意思的是,这一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为“五个东城”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东四地区是东城胡同的主要片区,图为东四八条(2007)

咦?“崇文”这个名字好熟悉啊……

说来也快,原崇文区合并入东城区,转眼间已过去10年了。但在心理上,似乎崇文区一直都在。甚至经常在讲某件事、某个地点时,大家仍然可能习惯于以“崇文区”作为地理概念。

也难怪,“崇文”这个名字在北京城历史上,确实时间太久了。

不过,别看你对“崇文”这么熟悉,真要讲起“崇文”的历史还真说不清。

今天“我是胡同”就借机与大家复习一下“崇文”的来由。从中,我们也能知道,东城区这次实施“文化东城”,为何要明确以“崇文”为发展路径了。

崇文门,自元代起,始称文明门,原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曾经的崇文门(据网络资料)

“崇文铁龟”曾闻名京城。这只铁龟在崇文门外的东北方向,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崇文”的名字不是随意起的,由于古代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和谐统一,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前三门大街”是哪三门呢?它的中间为“正阳门”,西侧为“宣武”,东侧即为“崇文”。

在2010年时,由于北京市区域调整,“宣武”与“崇文”都已不再作为区名。另外,作为城门的宣武门与崇文门也分别于1965年和1968年被拆除(关于老北京城的变化与规划问题,上几篇文章讲的正是相关主题,各位看官可以翻阅)。

如此,像“崇文”这两个字,作为地名的话,既没了城区名,也没有城门实体,如今除了道路名称,就是地铁站名了。

“崇文”两个字的离去,我们不能视为“文”的失去,而且往往越是失去的,越弥足珍贵。因为在老“崇文”地盘上,包括在老“东城”地盘上,都是北京最重要的文化承载区。

比如本次“文化东城”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轴、两区、五带、五城”,就是这片城区承载的文化经典,其中,“一轴”即突出中轴线文化主脉的核心地标,“两区”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五带”即建设“北大红楼红色文化传承带”“雍和宫-东四南老城文化保护带”“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带”“王府井商业文化发展带”“东城园创新文化集聚带”。“五城”即重点打造“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一段

所以这次“文化东城”所提的“崇文”,并不是指“崇文区”、“崇文门”这类概念,而是“崇”“文”。

这片地盘上,胡同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不过,胡同文化多存于老东城地盘上,老崇文门周边的胡同消失的不少了。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东四四条绵宜宅(2008),东城有很多老宅院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崇文门东南角的花市上头条拆迁中(2009年9月)

在“文化东城”实施意见中,似乎胡同着墨不多,我想应该都融在相应内容中了,比如雍和宫-东四南老城文化保护带、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带等。作为关注胡同的“老同志”,我更希望看到在东城地盘上,有更多胡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改造后的草厂四条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改造后的西打磨厂街

总之,在这次东城的文件中看到“崇文”的回归,小有惊喜。

论重要性,东城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心期待,东城早日开出“崇文”花!

“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崇文”为发展路径,有点意思

雍和宫是东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本公号图片均为原创拍摄。欢迎关注“我是胡同”,也欢迎就相关话题留言讨论,让大家也知道你的所思所想)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4-27 08:50
下一篇 2023-04-27 09: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