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2019年7月7日17时21分,农历六月初五,是日小暑,太阳到达黄经105°,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小暑开始,我国南方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进入尾声,大部分南方地区进入高温少雨季节,而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则进入多雨季节,河流进入丰水期。
小暑至,标志着盛夏登场。图片源自网络
暑热温炎都有什么区别
《说文解字》中解释称,“暑,热也”,对于这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那为何不直接用“热”字呢?
在古文中,形容热的词很多,温、热、暑、炎等,这些词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温”和“热”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恰好相反,“温”所形容的温度要高于“热”,“温风”指的是“炎风”。“温风翕其增热”,意思是夏天的温风吹来,反而觉得更热。“温水”指的是“热水”或“开水”。相反,“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温”近似,“热水”即现代汉语中“温热的水”。
“暑”和“热”,通常会表示不同情况的热。“暑”多形容湿热,而“热”多形容干热。古代中国文化发源于中原地带,而中原地带多处北方,把夏天称为“暑”,或许有这方面的因素。“炎”是“热”的极致,也是“暑”的极致,热气炽盛,则为“炎炎”。
古人怎样度过漫漫暑夜
从古至今,大江南北,古人留下了很多夏日时分的风俗习惯,如江南地区的“驱虫”等。民俗学者高巍认为,“这些风俗,其实都是古人对抗炎热的活动,传承下来就成了民俗。比如驱虫,高温时节虫豸活跃,古人缺乏有效的驱虫手段,往往会通过祭祀来期盼减少虫灾。再如花儿会等,青年男女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对歌,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随机应变现唱现编,很有趣,也反映了古人同心协力战胜炎热的决心。”
小暑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此时一年已经过半,很多地方都有庆祝仪式。高巍说,“在古代,农历六月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瑶族、布依族等会举行半年活动,还有一个更普遍的活动,叫天贶节,节日风俗包括洗浴、储水、晾晒衣物、藏书等。很多寺院会在这一天晒经书,拿一个小棍翻书,翻一页念一句经。这其实也是对应湿热天气的活动,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这一习俗其实今天也有意义,尤其是晒书,中国人讲究书香门第,晒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家风教育的机会”。
老北京时期的荷花市场是过去北京人消暑纳凉的名胜之地,高巍说,“夏季的荷花市场是最繁忙的时候,每年夏天,京城里的士大夫、王公大臣都会到这里消暑,那时候,荷花市场满是消暑小吃的小摊儿,不论是传统的荷鲜冰碗,还是时尚的冰淇淋,都能在这里买到。”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