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见到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节——男主将一枚梳子送给女主,或是女主摘下头上的发梳赠予男主,作为彼此间的定情信物。梳子在中国古代女性服饰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浪漫的一抹。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与西方时装史
挚爱明朝及民国服饰
以及新艺术主义和Art Deco风格
近日里翻到了Oscar de la Renta 2013年的婚纱系列,其中,设计师使用了西班牙传统服饰中的Peineta(一种尺寸很大的梳子)作为头饰。Peineta通常与Mantilla(头纱)共同使用,过去主要以玳瑁为材料,现在则使用环保的材质。西班牙女性会在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比如婚礼、观看斗牛或者HOLY WEEK配戴使用。这种大梳子最早源于19世纪早期,当时女性流行在头上插带梳子,以搭配诸如阿波罗结这类夸张的发型。后来,这种梳子却独独在西班牙被保留了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了西班牙女性传统服饰中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头饰。无独有偶的是,在发髻上插梳子的这种时尚,在历史中也早早地就风靡了中国。
Oscar de la Renta 2013年婚纱系列
1930年的Peineta
中国女性一度也喜欢在头上装饰梳子,按照古人的说法,“簪钗栉縂”是头上最基本的几样东西。
簪与钗可以用来固定发髻,
縂是指扎头发的绳带,
栉则是用来梳理头发的,
梳,最早就称为栉。我们所谓的“梳子”,严格讲应统称为“栉”。密者为篦,疏者为梳。“梳”字通“疏”,就是指齿比较松的栉,比较密的则称为“篦”。
左为篦,右为梳 湖北江陵县凤凰山53号汉墓出土
一开始,梳子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梳发,但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头饰。这种时尚在唐至后五代达到了顶峰。女子头上有时候会戴着很多形态不一的梳子。
宋徽宗临摹的唐人《捣练图》中的女子正是如此:她们的头上戴着各色插梳,材质从金银到玳瑁不等。五代和凝的《宫词》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诗中描写的是一位打扮华丽的舞伎,表演受到欢迎,于是被达官贵人赠赐了一整套的梳子。
宋徽宗摹唐人《捣练图》局部中头上的插梳
元代 周郎 《杜秋娘图》中想象的唐人插梳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 莲纹金梳一对 (长沙市博物馆藏)
明代 金镶玉梳
宋代女性流行的是“冠梳”,就是把冠子和梳子搭配在一起使用。这在当时演变出一种新的梳子,即“帘梳”——在梳背上装饰有流苏。这些梳子有大有小,大的通常插在头正中的背面,而一些小梳子则很对称地插在鬓发的两侧。帘梳一直到明代早期还在使用。
南宋女子,头上插戴带有珠帘的梳子 左《歌乐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右《蕉阴击球图页》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但梳子的插戴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拿就是梳子应该如何固定在头部。Peineta实际上有点像簪子,长且深的梳齿,只要底下有一个发髻就可以固定。而中国现存的很多梳子,很大一部分的梳齿脱落了,有些型号很大的显然只依靠插戴是不可能固定在头上的。宋代出土的一种“插梳”,在梳子的正前方有一个长簪脚,大概就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而像现代苗族等少数民族女性的插梳,有些则是在两侧有一条长链子,顶端是两根簪子,绾在前侧来固定头梳。
宋代出土的带簪脚的插梳
当代 苗族银梳
所以明代女性的满冠(一种插戴在发髻正后端的簪子),可能也是延续了这种带了簪脚的梳子。或许正是这样的思维,让一度十分流行于女性头上的梳子,在明代之后逐渐消失了。
明代插于脑后的满冠 (首都博物院藏)
今天,在中国一些地区依然保留有插梳的习俗。比如福建的惠安女,她们会在头顶正中插上一两把梳子,还有上面所提到的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所幸有这些南方地区对文化的延续,我们才得以继续见到这种已经离大多数人远去的旧日优雅的风景。
福建惠安小朋友 头顶翠绿色插梳(Photo by cnsphoto)
福建惠安女 头顶翠绿色插梳(Photo by Frankay@夏风秋云)
苗族的插梳
想洋气,想变美,想八卦
时尚圈的杠把子,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