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了中原王气,藏下了一个不掺杂的清代。”这段话出自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文中的“这里”,指的正是有着“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之称的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是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大成之作。
承德避暑山庄(图自图虫网)
热河行宫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其修建还要从清朝康熙帝说起。
1677年,在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后,康熙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方。每年秋季,康熙都会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等数万人前往距离北京350公里的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的目的。
为了解决沿途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建成了二十多座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前身——热河行宫就是其中之一。
“今习武木兰,已历二十载,柔远抚民,朕所惟念,然尚无从容驻跸之所。今从臣工之请,宜于热河肇建行宫,俾得北疆之安绥……”1703年,康熙的一纸上谕,掀开了热河行宫的建设序幕。
到了1711年,热河行宫已初具规模,建成了烟波致爽、芝径云堤等三十六景。由于这里离京师较近,便于接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且景色优美,适于避暑,康熙为行宫题匾“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图自图虫网)
避暑山庄正式得名后,建设工程并未停止。1741年至1754年间,乾隆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他仿祖父康熙,又题名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1792年,在历经了康、雍、乾三朝,前后持续建设将近九十年之后,避暑山庄最后一项工程竣工。
半部清史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在修建之初就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关注与喜爱,在往后的岁月里更是见证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
避暑山庄由康熙下旨建造,他几乎每年都会住上半载的时间。不过,避暑山庄在雍正时期遭到了冷落,雍正不喜狩猎且勤政,自然没了去避暑山庄的必要。
乾隆、嘉庆时期, 避暑山庄的狩猎传统再次开放。皇帝每年会在五月份左右前往山庄,直到十月回京,期间接见各个民族的王公贵族。
1820年,57岁的嘉庆在举行木兰围猎期间猝死于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逃难到避暑山庄,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后也病死在烟波致爽殿。
承德避暑山庄雪景(图自图虫网)
1861年,慈禧太后在避暑山庄联合恭亲王奕欣将咸丰临终前交代的八位首辅大臣全部捕杀,发动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
在清朝的后半段时间里,承德避暑山庄俨然是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也日渐败落。
新中国成立后,避暑山庄得到了全方面的管理和维护,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宫苑典范
与北京故宫琉璃红墙,描金彩绘的堂皇耀目相比,避暑山庄则显得典雅庄重。其修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取自然山水之本源,纳江南塞北之风光。
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既有南方园林的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格局,实现了二者的完美融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
宫殿区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是皇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四组宫殿建筑不使用琉璃砖瓦,只使用色彩单一的青砖、灰瓦,建筑形式采用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因此,宫殿区建筑林立,布局严整,建筑风格虽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
避暑山庄的精华基本在湖泊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湖泊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
承德避暑山庄(图自图虫网)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乾隆经常在园内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
山峦区位于西北部,占了山庄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
此外,山峦区还集中修建了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寺庙,是清政府为加强蒙、藏等少数民族宗教交流,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
承德避暑山庄,犹如一幅康乾盛世的写实画卷。穿越三百余年,我们徜徉园中,依然能闻到楠木宫殿的芬芳,摸到平原草甸的葱茏,感到青山古树的荫凉……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