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客观性如何理解,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客观性是科学各个方面的属性。它所表达的理念是,科学主张、方法、结果以及科学家本身不会或不应该受到特定观点、价值判断、社会偏见或个人利益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客观性通常被认为是科学探索的理想,是重视科学知识的充分理由,也是科学在社会中的权威基础。

科学哲学中的许多核心争论都或多或少地与客观性有关,证实与归纳问题;理论选择与科学变革;现实主义;科学解释;实验;测量与量化;统计证据;可重复性;循证科学;科学中的女性主义与价值观。

因此,理解客观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于充分理解这些争论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触及其中的许多争论,就不可能充分理解科学客观性的概念。

客观性的理想在科学哲学中屡遭批评,其可取性和可实现性都受到质疑。

客观是一种价值观。称某一事物为客观,意味着它对我们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我们认可它。

客观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主张、方法、结果和科学家的客观程度有高有低,越客观越好。

使用 "客观 "一词来描述事物往往带有一种特殊的修辞力量。公众对科学的推崇以及科学在公共生活中享有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科学是客观的,或者至少比其他探究方式更加客观。

因此,理解科学的客观性对于理解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科学的客观性

如果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那么客观性就应该值得捍卫。然而,科学哲学家们在过去五十年中对科学实践进行的仔细研究表明,客观性理想的几个概念要么值得怀疑,要么无法实现。

例如,科学要提供一种非透视的 "无处不在的视角",或以一种不受人类目标和价值观影响的方式前进,其前景是相当渺茫的。

作为忠实于事实的客观性,第一种客观性概念的基本思想是,只要科学主张忠实地描述了有关世界的事实,它们就是客观的。

这种客观性概念的哲学依据是,世界上 "存在 "事实,科学家的任务是发现、分析这些事实并使之系统化。

于是,"客观 "就成了一个成功的词汇,如果一个主张是客观的,那么它就正确地描述了世界的某些方面。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客观性在于它成功地发现和概括了事实,从科学家个人的视角中抽象出来。

尽管很少有哲学家完全赞同这样的科学客观性概念,但这一观点在卡纳普、亨普尔、波普尔和莱辛巴赫等二十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的著作中反复出现。

无处的视角,人类从一个角度体验世界。个人经验的内容因其视角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而个人视角又受其个人处境、感知器细节、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体验各不相同,但似乎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一棵树的外观会随着人的接近而改变,但根据常识和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树本身不会改变。

一个房间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感觉冷或热,但它的温度与他们的体验无关。我面前的物体不会因为关了灯而消失。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区分随视角变化而变化的特质和视角变化而保持不变的特质。后者是客观品质。

我们通过三个步骤得出客观品质的概念。第一步是意识到(或推测)我们的感知是由周围事物的作用通过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而引起的。

第二步是认识到(或推测),既然引起我们感知的相同特质也会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并且可以在不引起任何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么它们的真实本质就一定可以从它们的视角表象中分离出来,而不必与之相似。

最后一步是形成一种独立于任何视角的 "真性 "概念。它代表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受人类思维和其他 "扭曲 "的影响。

这种绝对概念是科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它的吸引力在于它为仲裁相互冲突的观点(如两种不同的观察结果)提供了基础。

此外,绝对概念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统一的解释。如果树木理论使用的是 "观察者看到的高度 "这样的谓词,那么这些理论就很难产生。

如果树木理论使用的谓词是普通语言使用者的习惯,而不是世界的属性,那么这些理论就是大杂烩。

因此,如果科学旨在为自然现象提供解释,那么用绝对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用绝对概念的语言进行科学解释,不仅能解释一棵树为什么那么高,还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它是这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是那样。

绝对概念是非虚无的、绝对概念非空洞地解释了它本身以及对世界的各种观点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第三个让人觉得 "无处不在 "观点很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如果世界是以它所描述的结构存在的,而我们又确实能够接触到它。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对它的了解来为预测提供依据,只要我们的理论确实能够追踪到绝对结构,那么这些预测就会得到证实。

第四个相关的原因是,操纵和控制现象的尝试同样可以以我们对这些结构的了解为基础。要达到上述四个目的中的任何一个–解决分歧、解释世界、预测现象以及操纵和控制–绝对概念充其量是充分的,但不是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强加社会地位较高或经验丰富的人总是正确的规则来解决分歧。我们可以通过并不代表绝对结构和属性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印象,也没有必要为了成功预测而把事情(绝对)弄对。

事实本身就能解决分歧,解释和预测都以真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础,而不是以扭曲的形象为基础,这样的想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无论多么理想,我们使用科学主张来表述世界事实的能力都取决于这些主张能否明确地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而且仅仅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理论倾向性与不可通约性,所有科学理论都是错误的、不完善的。随着我们增加真实的信念和消除错误的信念,我们最好的科学理论会变得更像真理。

如果这幅图景是正确的,那么科学知识就会在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客观,也就是更加忠实于事实。

然而,科学理论经常会发生变化,有时几种理论会争夺对世界的最佳科学解释的位置。

上述科学客观性的内在要求是,至少在原则上,观察可以决定相互竞争的理论。如果不这样做,客观性作为忠实性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将无法对其进行验证。

卡尔-波普尔、鲁道夫-卡尔纳普以及(广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其他领军人物都采取了这一立场。

许多哲学家认为,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影响实际上是双向的。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最持久的批评。

库恩的分析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科学家总是通过范式的视角来看待研究问题,而范式是由一系列相关问题、公理、方法论预设、技术等定义的。

库恩提供了几个历史实例来支持这一说法。科学进步以及正常的日常科学实践,都是在一种范式中发生的,这种范式指导着科学家个人的解谜工作,并设定了社会标准。

观察能否破坏这种范式,并为另一种范式代言?在这里,库恩强调观察结果是 "带有理论的"。

观察结果取决于一系列理论假设,通过这些假设,观察结果被感知和概念化。这一假设有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观测概念的含义受到理论假设和预设的影响。例如,"质量 "和 "长度 "这两个概念在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温度 "这个概念在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库恩否认存在一种与理论无关的观察语言。

观察报告的 "忠实于现实 "总是以理论的 "上层建筑"为中介,从而使观察报告无法在不同理论之间发挥公正的、仅仅依赖于事实的仲裁者的作用。

其次,不仅是观测概念,科学家的认知也取决于她所处的范式。

在不同世界中工作的两组科学家(在不同范式中工作的科学家,J.R./J.S.),当他们从同一点向同一方向观察时,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我们自己的感官数据是由理论框架塑造和构建的,可能与在另一种理论框架下工作的科学家的感官数据有着本质区别。

像第谷-布拉赫这样的托勒密天文学家看到的是太阳从地平线后落下,而像约翰内斯-开普勒这样的哥白尼天文学家看到的是地平线向静止的太阳移动。

如果这幅图景是正确的,那么就很难评估哪种理论或范式更忠实于事实,也就是更客观。

科学的客观性

托马斯-库恩和保罗-费耶阿本德分别独立地提出了不同范式或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问题。

从字面上看,这个概念的意思是 "没有共同的尺度",它在反对线性的、独立于立场的科学进步图景的论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狭义相对论似乎比牛顿力学更忠实于事实,因而也更客观,因为狭义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可以还原为牛顿力学,而且狭义相对论还解释了牛顿力学无法正确预测的其他一些事实。

然而,不可通约性的两个核心方面破坏了这一图景。不仅两种理论中的观测概念不同,而且规定其含义的原则也可能不一致。

科学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会随着理论或范式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所有在旧范式中可以解决的难题都能在新范式中迎刃而解,这就是 "库恩损失 "现象。

科学的客观性

有意义地使用客观性的前提是从特定的视角来感知和描述世界,例如,当我们试图验证科学理论的指称时。

只有在特定的科学世界观中,客观性的概念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应用。科学方法无法摆脱其所应用的特定科学理论;独立于立场的大门是紧锁的。

我们的认识活动甚至会对最坚固的宇宙学家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们会让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虚空中的一堆原子。

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关于观察的理论滞后性的论断及其对科学探索的客观性的影响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并经常被误解为社会建构主义意义上的理论滞后性。

库恩后来又回到了科学客观性的话题上,他从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认知价值观的角度对科学客观性进行了自己的描述。

确定性不足、价值和实验者的回归,科学理论是通过将其含义与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来检验的。

遗憾的是,无论是正面结果(当理论的预言在数据中得到证实时)还是负面结果(当理论的预言在数据中得不到证实时),都无法对理论做出明确的推论。

即使该理论是错误的,但由于某些替代方案做出了相同的预测,因此也会出现积极的结果。在凶器上发现疑犯琼斯的指纹与他的清白是一致的,因为他可能把凶器当作菜刀使用。

一个否定的结果可能不是因为被检验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因为从理论中得出预测所需的一个或多个辅助假设失败了。

要根据观测结果检验牛顿定律对我们的行星系统运动的影响,就需要假设行星的数量、太阳和行星的质量、地球大气层对光束的折射程度、望远镜对结果的影响等等。

其中任何一个假设都可能是错误的,从而解释了不一致的原因。物理学中不存在 "关键性实验",即在两种可供选择的理论之间做出决定的实验,物理学家必须运用他们的专家判断或杜恒所说的 "良好感觉 "来确定实验结果对理论真伪的意义。

证据与证据所支持的理论之间存在差距。所谓的差距比任何归纳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差距都要深远,比如 "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 "和 "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 "之间的差距。

后一种差距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归纳推理规则来弥补。遗憾的是,所有为理论选择寻找类似规则的尝试都失败了。

许多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都认为,理论评价是 "一种复杂的价值判断"。

目前,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些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 "忠于事实 "的理想就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世界的科学形象是事实和科学家价值判断的共同产物,因此不能说这种形象是非对称的。科学并没有摒弃人类的视角。

当然,我们也有办法摆脱这一结论。是物质事实而非价值判断为归纳推理提供了动力和理由,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关于 "无处不在的视角 "的负面结论。

还有另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早期对 "客观 "验证或证伪的批评大多集中在证据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关系存在问题的说法并不奇怪。科学理论包含高度抽象的主张,对事态的描述与感官经验的直接性相去甚远。

这是有充分理由的,感官经验必然是透视的,科学理论要追踪绝对概念,就必须描述一个不同于感官经验的世界。

但有人可能会想,证据本身肯定是客观的。即使我们确实有理由怀疑抽象理论是否忠实地反映了世界,但在我们检验抽象理论的证据方面,我们应该有更坚实的基础。

然而,理论很少通过简单的观察来检验。诸如 "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样的简单概括是直接从观察(比如天鹅的颜色)中得出的,但它们并不代表无处不在的景象(因为,无处不在的景象是没有颜色的)。

真正的科学理论是通过实验事实或现象来检验的,而实验事实或现象本身是无法通过辅助感官观察到的。而实验事实或现象是通过复杂的测量和实验程序确立的。

因此,我们需要问一问,科学测量和实验的结果是否可以是展望性的。在一场重要辩论中,一些评论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否",随后又遭到另一些评论家的反驳。

这场争论涉及所谓的 "实验者的倒退"。柯林斯是一位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声称,要知道一个实验结果是否正确,首先需要知道产生这一结果的仪器是否可靠。

但是,如果不知道产生正确结果的仪器是否可靠,就无法知道该仪器是否可靠,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柯林斯的主要案例涉及探测引力波的尝试,在 20 世纪 70 年代,物理学家对引力波的讨论引起了很大争议。

柯林斯认为,最终打破这个怪圈的不是 "事实 "本身,而是与科学家的职业生涯、其所在群体的社会和认知兴趣以及未来工作的预期成果有关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柯林斯看来,这些因素并不一定会使科学成果变得武断。但他认为,实验结果并不代表绝对概念下的世界。

相反,它们是由世界、科学仪器以及上述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共同产生的。因此,科学的事实和现象必然具有透视性。

在这场争论中,主要问题是,是否有理由相信实验结果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柯林斯认为,实验结果是由事实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决定的。

富兰克林认为,除了事实之外,任何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他没有证明的是,合理的判断能保证实验结果只反映事实,因此在任何有趣的意义上都是非对称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8-20 12:50
下一篇 2023-08-20 13:00

相关推荐

  • 专业养生健康小常识,养生健康知识怎么分享

    七、养生小动作。 ·1.远眺:减轻眼睛疲劳; ·2.张嘴:嘴巴最大限度张合带动面部肌肉运动,加速血液循环; ·3.转颈:既能提神又能防止颈椎疾病; ·4.握拳:能增强体内脏器功能使…

    2024-01-09
  • 陆姓起源和来历(陆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

    陆氏属于姚姓和妫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的时候,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帝的嫡裔33世长孙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

    2023-01-01
  • 苏轼说失恋,苏轼最有名的词句及爱情

    用“有趣”来形容苏轼,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林语堂先生才会用了诸如: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美食家、一个酿酒诗等词来形容他。苏轼日常到底有趣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

    2023-06-23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主张教育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大声教育孩子,越说越生气,声音越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自己的坏情绪所困扰,无法…

    2022-11-18
  • 喝什么茶可以祛湿消肿(适合姨妈期的祛湿茶)

    清明前后女人多喝它,祛湿消水肿,缓解痛经,可惜知道的人太少,错过了又要等一年。这茶有桂圆、红枣、艾叶,清香味甘,每天一杯,脸色红润,气质绝佳。 桂圆是水果龙眼晒干之后的果实,我家院…

    2023-09-13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唐童,李世民为什么被人称为唐童

    ​ 在许多关于隋唐演义的影视剧作品中,发现李世民被他的敌人们称为“唐童”,比如说:保剑峰版《薛仁贵》中光头铁世文(盖苏文)管须发斑白的李世民叫“唐童”,总是觉得好搞笑,因为感觉老铁…

    2023-12-24
  •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情绪断舍离

    据说现代人每天会不止一次的焦虑,不知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体验: 早晨被闹钟吵醒,一想到上午的例会,就开始焦虑;领导临时安排了个任务,看了眼工作计划表,顿时心乱如麻;怕回信息,一听到微…

    2023-09-27
  • 一张白纸的信任,一张破纸一份责任

    #头条创作挑战赛#一张白纸,可以写最美的字,可以画最美的画! 孩子就是那一张白纸,就靠我们来完成这一幅最美的巨画,来题字,盖章。 父母就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

    2023-09-02
  • 奶油的成分都有什么自己可以做吗

    在烘焙中,奶油是最常用到的一种材料,甚至一些家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那么,奶油有多少种?奶油是怎么做出来的? 奶油有多少种 奶油比鲜牛奶含的脂肪高出许多倍。市售的鲜奶油一般有两种,…

    2023-03-19
  • bi产品深度对比

    本文作者挑选了市面上6款比较常见的BI产品,分别从产品的定位、性能、功能等方面展开了使用测评并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分享。 伴随着ERP、CRM、OA、支付、会员等信息系统的普及落地,…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