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私房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文|刘勃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都是从哪里来的?盐商挣得多,被割得也多

铜镀金鎛钟,清,内务府造

乾隆是一个高明的皇帝,和李后主、宋徽宗们比,他艺术品位的差距有多大,政治才能优势就有多大。即使一些看起来非常愚蠢并遗祸后世的举措,在当时也往往确实是最有利于统治集团的选择。

在各路影视剧的塑造下,乾隆吃喝玩乐的形象被不断强化。这当然也并非空穴来风,乾隆确实不是个禁欲的皇帝,也不想扮演那样的角色。儒家经典本来就不提倡清教徒作风,《孟子》里就罗列过古代圣王贪财好色的事例,但只需要“与民同乐”,就不但不是污点反而是亲和力的体现。自幼熟读圣贤书的乾隆,当然深知这一点。

所以,作为一个努力打造完美统治者人设的皇帝,为自己的奢侈生活辩护的时候,一定会强调,自己花的,都是“内帑”节省出来的钱。

帑就是收藏钱财的府库的意思,内帑是皇帝个人的金库。这牵涉到一项古老的制度。汉代的九卿里,有大司农,也有少府,都管钱,区别是“大司农供军国之用,少府以养天子也”。就是皇帝花钱,也要受限制,属于“军国之用”的预算,皇帝不能随便挪用于个人消费。

这套规则,当然很难完全贯彻落实,但只要存在就表明了一个姿态。

清代,户部管国家开支,内务府则服务于宫廷。当然,户部有责任每年都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给内务府。乾隆很贴心地进行了一次改革,删汰了若干冗费,之后每年户部拨给内务府60万两。

60万两是一笔巨款,但乾隆盛世的年收入4000万两以上,而“十全武功”动辄是千百万两白银的开销,相比之下就显得非常有限了。乾隆三十四年,皇帝特别指示,反而从内务府调100万两白银给户部保存,并说,如果户部也不缺钱,那就拿去用于云南的军需吧。

那么,内务府的钱,从哪里来呢?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都是从哪里来的?盐商挣得多,被割得也多

乾隆朝服像。在影视剧的塑造下乾隆吃喝玩乐的形象被不断强化,作为一个努力打造完美统治者

皇庄

清代国家的财政收入,第一是地丁钱粮,内务府如果直接插手这项收入,那就属于吃相过于难看。不过皇室本身拥有大量的土地,也就是所谓“皇庄”,自然归内务府管辖。

乾隆一朝,也正是皇庄的鼎盛期。北京附近的所谓“畿辅皇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达到28594顷44亩,是整个清代的最高峰。

这些庄园不向国家纳税而仅为皇室服务,向内务府缴纳正项钱粮和各种鸡零狗碎:鹅、鸡、鸭、鹅蛋、鸡蛋、鸭蛋、红花、灯油、扫帚、麻绳等件,显然它们承担着供给宫廷基本消费的职能。皇庄的特权使得他们在与普通民众的纠纷中占有极大的优势:侵夺民人田土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至于清代的公案小说里,往往把皇粮庄头当作重要反派角色。但他们缴纳给内务府的金额,也并不巨大,有学者估算下来的结论是总计每年20多万两白银,在以节俭著称的道光朝,这个数字刚好和内务府的开支相当。换句话说,在爱折腾的乾隆皇帝那里,根本不敷使用。

盐业

真正让内务府获益巨大的,是食盐行业。

清代对食盐行业,是严格实行国家垄断的,所以销售价格,可以和产盐成本脱钩,绝对暴利。盐商成了巨富的代名词之外,官府当然也就可以收取巨额的盐税。

盐税当然是要交给户部的,但是盐政系统“关差皆系内府世仆”,康熙年间的两淮盐政如曹寅、李煦是内务府包衣出身,乾隆年间的吉庆、高恒、普福、伊龄阿等,仍是如此。所以内务府要从中获益,就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是正税之外还有许多杂税浮费。雍正年间,曾经大力加以革除,如湖广地区的“匣费”,当时的规定是12万两。但到了乾隆五年(1740)就增加到了24万两,到了乾隆中期更增加到60万两。

这些收入当然就大量流入内务府了。

第二,盐商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首先要拿到经营许可和配额,也就是所谓“盐引”。

由于卖盐是暴利,所以盐引本身非常值钱,《儒林外史》里就写到,盐商们聚在一起,喜欢聊的,就是盐引(俗称窝子)价格的涨跌。

有些老资格的盐商,拿到盐引之后,自己根本不从事贩运销售,把盐引转租给别人,就可以获得巨额收益。

而通过这种方式获益最大的,不是其他任何人,正是内务府。谁拥有的盐引能够比内务府,也就是皇帝本人更多呢?所以内务府只需要盐引租给盐商,白银就滚滚而来。如著名的皇商山西范氏家族,曾经向内务府交纳“引窝银”64万余两,换取世袭贩盐的特权。而长芦盐商王惠民父子,在乾隆十九年被发现“一银两抵”,即把上缴户部的税银,同时充作应缴纳给内务府的利息。统计下来,短短数年间,他少交的银子,就达到35万两之巨。要是所有从内务府拿盐引的商人要缴纳的金额加起来,就非常惊人了。

乾隆皇帝的私房钱都是从哪里来的?盐商挣得多,被割得也多

《国家宝藏》王凯饰乾隆 大胆演绎“脑洞故事”获赞

第三,不管是不是从内务府拿到的盐引,盐商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还经常向内务府借钱。

这件事,从乾隆最崇拜的祖父康熙朝开始。借钱公开的理由,是盐商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向内务府求支援应急。不能说这个理由一定就是错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务府因此可以收巨额的利息。

所以跟皇帝借钱的实质,反而是送钱给皇上花。

如乾隆十三年,皇帝向两淮盐政提出:内务府有盈余的银子,存在两淮运库,应该产生相应的利息。朕东巡需要赏赐扈从,请送五万两过来,并且以后每年都要如此。两淮是全国最大的产盐区,两淮盐政也是最大的肥缺,所以对皇帝的这个要求,当然没有任何搪塞拖拉的理由。

第四,国家有个大事小情,盐商们还要大量捐款。

这件事,也是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朝廷对外征伐,有军需报效;各地修建堤坝,有水利报效;民间发生灾情,有赈济报效⋯⋯有学者统计,乾隆一朝盐商的各种报效,举其大者,就有长芦盐区6次,两广盐区4次,两淮盐区33次,累计至少3800多万两。如乾隆十三年,两淮盐区先是因为金川之役,报效军需银100万两,然后报效内务府充公银30万两,紧接着又因为筹备皇帝南巡,再报效100万两。这里面军需银是国家开支,后面两笔,都是用于皇帝个人花销的。

关税

所谓榷关或者常关,是指古代征收商品通过税——不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出入境贸易——的地方机构,关税是乾隆中后期的第三大税收来源,年收入是四五百万到七八百万,约占国家总收入的12%。

从宣传口径上说,关税是“取商贾之纤微,以资军国之需”。榷关的官员和盐务系统一样,内务府包衣占据主导地位。各榷关或者派专人管理,或者有封疆大吏兼管,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往往和内务府都脱不了关系。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9-01 13:43
下一篇 2023-09-01 13: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