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周作人先生的《自己的园地》一书中读到一篇类似书评的文章。
是讲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在当时也终于有了中国语的译作,是为可喜的事情。篇中紧着又谈了显克微支的简单介绍以及他这本历史小说的优劣之处,总说它确实弘扬了“基督的真精神”。更一些话是提了周作人自己对译书时当待适宜的经验,点评了几句徐炳昶、乔曾劬二君所作译之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以之为得陇望蜀的苛求。
本来先生的这篇书评也没有多少特别的地方,只表达了一点外国名著在中国语的译书多起来的可幸罢了。然而我正书荒,凭此书一个不差的名字读它。
以往我对如何去往、如何找寻的词汇就特别敏感,看《长夜行》是在全无光亮的天空下找纯粹的人性。看《月亮与六便士》是体悟人生在水问之姿的矛盾里如何超脱。
我以为《你往何处去》也该是某个关乎纵浪大化的主题,然而我在读完此书的当下所能确信的是,这并不是关乎自由的书了。它不过是告诉我“人们应该具有相当的理智,以分辨出虚幻的善与恶、美与丑”,它关乎的是基督教的给予爱和承受罪,是人们如何在强权的裹挟下,找到真美的爱情。
尽管它不合我的预想,我仍确信前辈先生们读过的书不至浪掷我的生命的。
富有浪漫色彩的古罗马的爱情啊,以希腊的无数神们起誓,整卷书就像一场充满史诗感的话剧,缓缓在我眼前铺开。
它的确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这种魅力是我不曾领略过的。
比如当本书中年轻俊美的贵族维尼裘斯在向他的舅舅裴特洛纽斯述说他醉心的女子黎吉娅的时候。他将她比作晨光下玫瑰色稍纵即逝的浪花,将随着太阳的上升消失在阳光里。与之相比,罗马帝国的皇后波佩雅都如同秋日的无花果一样黯淡,而她却是赫斯佩丽德手中的金苹果。
“我第二次见到她是在花园的喷泉旁,她手持一把芦苇,将一头伸进喷池中,而后拿出来洒在旁边的鸢尾草上。凭海格力斯的盾牌发誓,当一大队帕提亚人大叫着冲向我们这一小队时,我的膝盖都不曾颤抖过,而在喷池边的那一刻,它们却不停地颤抖着。而且我还像一个颈上套着项圈的孩子那样惶惑,好久都说不出话来,眼里只有乞怜的神色。”
比之于现今世上寻常人的冷淡,我以为本书的男主角,才应当是我们人类原本的样子。他所展现出来的对爱的热切追求,以及他胸中所满溢的所有描写黎吉娅的浪漫句子,让我们知道,当今真是一个太克制的世界了。
维尼裘斯和黎吉娅的爱情贯穿全书,又因着他太爱她,碍于贵族的观念,以为只凭强权和财富就能获得黎吉娅的一切,包括灵魂。尽管黎吉娅也爱这位年轻的罗马贵族,却不得不拒绝他,想方设法逃离被物化的命运。最终是黎吉娅信奉的基督教改变了维尼裘斯,才让得他既得了黎吉娅全心的爱也得了基督的爱他人。
本书的维尼裘斯诚如许多评论家所说,是个只知一味去爱的标本,用来做强权治世的罗马人也能被基督的真善感化的符号。而黎吉娅则更是一个十足的花瓶,同许多史诗战争里的美丽女人一样,为了引发各种人的矛盾而存在着。但他们在书中的存在是合理的,一个热切需要爱的俊美罗马贵族,一个坚守信仰身不由己的异国人质公主。在罗马皇帝罗尼一言可谓之生,一言可谓之死的威胁下,他们共同抵御命运的作弄。他们的爱情几度使我回望我自己对待爱情的真确与否,亦使我反思我今后该如何懂得浪漫。
接下来我该讨论这本书中我认为极有趣的一个人。
裴特洛纽斯是维尼裘斯的舅舅,也是罗马帝国的“风雅裁判官”,皇帝罗尼身边的红人,一面洞悉宫廷的险恶不完全地与他们同流合污却能在里面游刃有余,甚至有着能在艺术上左右操控罗尼的能力。一面在平常民众中有着极好的风评,拥有其它贵族无法企及的声望,为疾苦不吝上谏,也直言自己是个极尽奢华的享乐主义者,闻不惯基督教及其他下民的恶臭。
他能将如此多的矛盾体融在同一个灵魂里的原因,我想不明白是因为他有超然的人生态度,还是有着极深的城府才能使他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
但他在书中的结局确有一种佛教里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望达。我先说他在“知死”的部分。本书中他不止一次预测过自己的死亡,只凭罗尼对他的谈话中带着一种威胁式的赞赏或许诺,他无疑是聪明的。裴特洛纽斯深知他的艺术才华被罗尼所看重,而又被罗尼嫉妒着。他当然知道,总有一天,这个因为在艺术上对自己友好的暴君,会忍不住因为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才能而杀掉自己。
“知生”在他身上的唯一体现是他从来不排斥他身为贵族的所有奢华享受,不管是否合理是否丑恶,他完全接受这种让他快乐的生活。但他却也明晰基督教清贫与爱的教义,承认他们贵族的生活的疯狂性,只说他不愿意把生活过成负担。
“我们实在是做着疯狂的举动。我们正在匆忙地跑向深渊的极端。有我们完全不能懂得的,正从未来中脱离出来,在向我们这边接近,脚的下面有什么东西正在碎裂,周围也有什么正在毁灭,这样的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一天是要死的。可是在那以前,我们却不愿把生活成为负担,在死神没有招手之前就对死神低头。生是为着生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死而存在的。”
最终裴特洛纽斯的死也充满了戏剧意味,当他已经预料到自己非死不可的时刻来临,他在自己豪华的宫殿宴请了宫廷的许多华官贵族,叫侍从割破了自己的动脉,在众人面前发表诋毁罗尼的言论,在纸醉金迷的环境里流尽全身的血液作为自身生命的终结。
啊啊,他大概永远不用靠读罗尼的诗来洗胃了。他碍于皇帝的权威而去赞美他的那些诗。倘若说他死时因为说过太多谄媚的话而没有一颗干净的心,那他起码还有一个干净的胃。
除了裴特洛纽斯,其实还有一个挺有趣的人物该提一下的。他是个投机的希腊人,名叫基罗,干瘦、胆小、猥琐样子,靠着给贵族出卖情报和背叛获取了十足的财富和地位。曾被一个他伤害过的基督徒原谅,可他还是选择通过背叛罗马的所有基督徒来换取荣华富贵。尽管他最终得偿所愿成了达官显贵,可当他目睹那个曾经原谅过自己的基督徒被绑在十字架上受火刑仍发出基督的宽恕声时,他彻底陷入了疯狂的境地。于是他当众揭露了皇帝的恶行,全心向基督忏悔。
基罗在全书的描写是及其单纯的利己主义者,肯为利益做任何事情,而且具有相当的口才和谄媚的本领——这也是他能一路往上爬的原因。但是最终他的皈依基督却毫无征兆,甚至他当众揭穿皇帝恶行的行为也不可理喻,毕竟他那么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揭露这一行为可谓寻死。
依我的猜测也许是罗马城市的疯狂感染了他吧。
《你往何处去》亦作 “暴君焚城录”,拍过两版电影。主旨基督的慈爱与专政的残暴冲突中君往何处,主往何处。
本书后半部,为了创造垂世诗歌的暴君罗尼命人放火烧了整座罗马城,只为获得描写大火的创作灵感。又因无法平息民众的怒火而将责任拖到无辜的基督徒身上。通过大量屠杀基督徒让这座城市忘却大火。
在这场屠杀中,无数基督徒用宽恕来回答残害,用手足相望的爱来告诉世人他们接受不可理喻的一切暴行。他们的结局更多的指向这样一句话“我已经进行过勇敢的战斗,我坚持我的信仰,完成了我的使命。从此以后,公正的冠冕将为我留存。”
总的来说,这是描写基督教的教义在发展初期投射到具体个人所发生出的故事,你可以将它看成是一本历史小说,也可以看成是爱情小说,或者即便只是去感受书中的语言魅力亦无不可的,相信不会让人失望。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