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问药、去病弃疾,追逐健康与鲜活的生命力,是大众朴素的愿望。随着技术发展,新疗法、新物质相继问世,在驱逐疾病、对抗衰老等场景中,显现出可观的效果。36氪特推出“医氪”栏目,讲述与医疗健康相关的知识、公司、产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探寻健康新出路。
文 | 顿雨婷
“脱发星人”又有救了。
过去几年来,在媒体和品牌方“狂轰乱炸”的市场教育下,大家对胶原蛋白早已不再陌生,它几乎成为了“年轻态”、“元气满满”的代名词。如今,它在“搞脸”之余,还来“搞头”了。
2016 年,XVII胶原蛋白(以下简称“17型”)在毛囊衰老中的关键作用被《Science》杂志首次报道;2019年,17型参与表皮干细胞调控让皮肤年轻化的研究发表于《Nature》;后在2021年,17型在毛囊干细胞命运中的调节作用和机制也被证实,并发表于《Nature》子刊。
这一连串的“顶刊”让行业为之振奋,因为在防脱领域,真正被权威证实的有效成分寥寥无几,市面上也只有非那雄胺和米诺地尔等少数产品。自嘲为“人间蒲公英”的年轻人对此应该很有感触。
产业闻风而动,纷纷开始加码17型胶原蛋白,试图在妆品和医美之外,争夺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防脱市场。而且在如今大家扎堆III型重组胶原蛋白的情况下,也想研发新品类寻求差异化。
今年以来,远想生物(使用未名拾光的原料)、锦波生物、创健医疗等企业已陆续对外发布了其17型胶原蛋白产品,巨子生物也在筹备中,成为行业重要的风向标。未名拾光联合创始人陈家悦告诉36氪,“估计到明年市面上就会看到一堆17型胶原蛋白的产品了”。
皮肤里的“双面胶”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了至少28种类型的胶原蛋白(根据同源性和生物学功能划分),它们的结构以及在体内的含量各有不同,目前占比最多、研究最透彻的是1型、2型和3型胶原蛋白。
1型胶原蛋白排列紧密、相对比较硬,主要起到塑形支撑的作用;
2型胶原蛋白能对受损的软骨进行修复润滑;
3型胶原蛋白组织成分具有较大弹性,主要用于支撑皮肤柔软度,填充后皮肤会更加细腻柔嫩;
17型胶原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种跨膜胶原,其N端位于细胞质中、C端位于细胞外基质中,会在基底膜和基底细胞之间辅助形成半桥粒,把基底膜和基底细胞牢牢锁在一起(像一个“双面胶”),维持一个完整紧密的状态,阻碍外界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入侵;此外,它能“像钉子一样”锚定干细胞,含有丰富17型胶原蛋白的表皮干细胞会竞争清除含有17型胶原蛋白较少的衰老表皮干细胞,维持表皮正常更新代谢的状态。
在含量方面,一般猪牛羊等哺乳动物存在比较多的是1型,占比大概有80%;其次是3型,占10-15%;剩下的都很少,就包括17型。这些指标也决定了它们通过动物提取方式的成本和可行性。目前来说,1型胶原通过动物提取就能得到不错的完整三螺旋结构;3型胶原通过动物的提取成本较高、产量较小,通过基因工程菌发酵技术来提取(即重组胶原蛋白)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相较之下,“17型的量微乎其微,且为非胞外分泌性胶原蛋白,通过动物来提取几乎不现实,必须通过‘重组’的方式来表达。”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表示,也因为天然的17型胶原蛋白是由1497个氨基酸组成的复杂结构,现有方法很难合成全长、全功能的17型胶原蛋白,更多是在蛋白上选取相应功能域来表达相应的功能。
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的生产流程(36氪摄于创建医疗博物馆)
为什么这么复杂?简单来说,17型胶原蛋白有三螺旋、又有三聚体,还有活动性的尾部和一个跨膜结构域。陈家悦打了个比方,“它的零件很多,要合成一堆零件很简单,但还必须要以合适的方式组装才能确保它有功能”。
王莘亮则表示,人工合成17型胶原蛋白难点来自3个方面:首先,要选择有功能性的功能域和保证长度,“这非常体现各团队的学术水平”;其次,选择相应的表达平台并突破随之而来的工艺挑战,“譬如表达后浓度高需要避免酶的降解等”;最后,还有提纯等常规挑战。
创健医疗CTO李海航告诉36氪,“从序列设计、表达筛选、生产工艺(发酵纯化)确定,再到有效性验证,整个流程就好像新药研发,成本要过亿了;但因为我们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发和生产转化流程且设备设施共用,相对摊下来成本低一些,但也是以千万记。”
如何来评价一款好的重组17型胶原蛋白?王莘亮认为,主要有几个指标:功能域表达的足够完整、产品的细胞黏附性和细胞迁移性够好,以及正确的三维结构和足够纯度来体现下游功能。如果把它当做一种原料来考察,品牌方往往会通过“头对头”比较来筛选,甚至有可能做细胞实验来佐证其功能。
“防脱”是新蓝海
过去,因为通过传统动物提取方式难以获取,市场上未有17型胶原蛋白大量应用;如今,基因重组技术帮助实现规模量产且功能稳定,带来的直接获益就是,广大的“脱发星人”有救了。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2.5亿人饱受脱发困扰,而且脱发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也就意味着在国内平均6人就有1人拥有脱发问题。据中金研究报告显示,针对这一广大群体,2030年我国毛发健康市场规模或超2000亿元。
前文提及,过往研究已充分佐证17型胶原蛋白在毛囊的作用:维持毛囊干细胞活性,预防毛囊微小化;维持黑素干细胞稳态,预防白发生成:清除头皮衰老细胞,实现头皮健康。
毛发从毛囊长出,通过毛囊从身体吸收养分,从而生长。毛囊如果老化或受损,会导致诸多问题,包括斑秃(免疫系统攻击毛囊)、脂溢性脱发(双氢睾酮攻击导致毛囊微小化)、炎性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毛囊炎,堵塞毛囊)、压力型脱发(毛囊干细胞活性下降,毛发脱落后无法重新生长)、头皮衰老(头皮松弛衰老,微循环障碍),等等。而毛囊的老化或受损的根源是17型胶原蛋白缺失。这就意味着,直接补充17型胶原蛋白效果直接且明确。
此前,市场上被证明真正有功效的产品并不多见,以致于大家对新功效原料的出现都极为振奋。比较典型的是,基于创健医疗生产的17型重组胶原蛋白(“悦生之几”),大麦植发早已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
据大麦微针植发成都分院院长杜振波介绍,主要是来验证和传统方法相比,17型胶原蛋白在雄脱、头皮抗衰等方面的效果是否更显著,以及合适的用量与频次,给药的方法(涂抹、微针、滚针、注射等),需要应用的阶段(初期治疗、巩固治疗或深度治疗)等等,预计开展100个全链路临床案例,成果在明年发表。
大麦微针植发重庆分院院长邹树红向36氪介绍道,目前在业内常规的脱发治疗手段只有“PRP中胚层疗法”(PRP,platelet-rich plasma,指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或导入一些头皮抗衰的妆字号产品。相比之下,17型胶原蛋白功能更直接(快速缓解),且产品合规还产量稳定,只要满足理论成熟、产品合法、操作规范三个前提,“市场前景应该会比其它疗法好”。
近年来,植发行业出现增长颓势,正急于开辟第二条曲线,基于有效产品的养固服务成为重要抓手,就像医院做“慢病管理”一样。
大麦植发创始人崔韶芳告诉36氪,整个产业链将向综合诊疗及个性化改善方向发展,无论是单纯养发,还是解决各种脱发、发质细软、头皮瘙痒、头皮出油等毛发问题、甚至是植发之后的术后养护,都需要定期进行,且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为长期的治疗方案,在这些强有力的需求支撑下,养固具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在泛消费端,目前头部洗护化妆品的技术也正从去屑向维持头皮微生态平衡、预防头皮炎症及防脱发方向发展。品牌方们也关注到了目前像17型胶原蛋白这类比较新颖的技术方向,期待将其添加在自家产品中。陈家悦透露,未名拾光已经有原料预备上市,首先就会在头皮精华中使用。
综上,若上述研究都实现产业转化,势必能帮助重组胶原蛋白开启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在防脱这个需求远远未被满足的蓝海市场。
能否再造一个功效成分“新宠”?
我们知道,在基因重组技术的支持下,1型和3型胶原蛋白实现了规模量产和成本下降,进而成为一种能被大规模使用的妆品、医美、医疗器械原料,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该赛道还跑出了锦波生物、巨子生物两家上市公司。
那17型重组胶原能否成为下一个原料“新宠”呢?陈家悦认为,肯定会,甚至生命周期会比“3型”更长,因为“整体更强、应用范围也多”。
王莘亮则认为,“很难横向去比较,17型不可能像3型一样去交联做支撑,用在填充上;但另一方面,因为它在毛囊的功效明确,这里会另外有一个较大的市场。”
他指出,17型重组胶原其实是重组胶原蛋白原料探索的一个延伸:第一步,重组胶原蛋白更多要体现它的氨基酸成分和营养作用,所以主要用在“美塑”(中胚层疗法)等场景中;第二步,则体现出了重组胶原蛋白在机械力支撑方面的应用,因此可以用在“填充”场景;第三步,则是要体现作为一个功能性蛋白的“功能应用”——譬如抗衰、防脱,这也是17型重组胶原未来能爆发的关键点。
“但要实现C端消费者的爆发还尚早。”王莘亮表示,“但只要有第一个(经过临床验证的“械”字号)产品上市,时机可能就来了”。
他表示,目前已经完成了原料端的生产,正处于将概念灌输给品牌的阶段;等到品牌逐渐接受这样一个新成分,才能将它灌输给C端消费者。他透露,目前17型胶原要进入到品牌供应链体系中这还需要时间,“但妆品肯定会比医美要快”。
17型重组胶原未来在毛发领域的价值已毋庸赘言。在谈及更多细分场景的应用前景时,王莘亮谈到,有效果是回事,但如何更好地发挥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也是业界在广泛探索的方向。“针对这样一个大分子,需要用到相应的透皮技术,譬如滚轮微针和图章微针、硅基微针;或者用光电设备打开吸收通道,譬如微针射频、激光等;或者是借助透皮成分或配方来帮助功效胶原去触达细胞,譬如脂质体。”
那如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爆品呢?王莘亮认为,将其用于“美塑”疗法这类水光产品,可能会开创一个新品类。过去水光针用的都是一些功能性的成分,譬如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小分子,一般维持的时间较短且功效并不十分明确;“这个时候如果有个机理非常明确、确有效果的新品类诞生,肯定会提升整个水光针的客户满意度,成为机构的强粘性品类”。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