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园林专家欢迎初中学子来到研究院。 通讯员陈俊平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21日讯(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陈俊平)雨水为何打不湿荷叶?荷叶是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不知道的“荷叶效应”是什么?……9月20日,武汉市第四十九初级中学的孩子们走进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带着课本探寻荷花的秘密。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了解到,这是该校在9月19日—25日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举办的一场科普研学之旅,主题为“探秘——《爱莲说》里藏有多少个荷花之谜”。活动当天,孩子们在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专家的指导下,现场观察荷花的根、茎形态特征,分组参与荷叶的不沾水性实验,探寻“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等文字描写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图为四十九中初中生学习科普知识。 通讯员陈俊平 摄)
雨水为何打不湿荷叶?荷叶是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701班学生小李观察到雨中的荷叶不仅没沾上雨水,连一丝灰尘也没有,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最终,他从园林专家的现场讲授中解开了自己的疑惑:原来,荷叶不会沾水是由于荷叶表面附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科学家称其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它使荷叶表面与水珠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讲到荷叶的特性时,园林专家还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用品和材料是利用荷叶等其他动植物的特性发明出来的,并号召大家向大自然学习,对动植物的优良特性加以巧妙利用,改变我们的生活。
(图为园林专家向同学们演示荷花特性。 通讯员陈俊平 摄)
“不脱离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接地气的教育。”市四十九初中党支部书记蔡淑卉表示,科普研学一直是学校德育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组织这次主题研学,是为了加强课堂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让孩子们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