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今年的“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耳与听力健康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听力损失会对各年龄段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科学呵护听力健康?有关专家给予了权威解答。
新生儿期:要注意黄疸并及早治疗中耳炎症
发生于新生儿期的听力损失可影响儿童的言语、认知及情感发育,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韩德民介绍,预防儿童听力损失应该从父母做起,拒绝近亲结婚、倡导优生优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母亲在怀孕早期注意围产保健,慎用抗生素,预防病毒感染,分娩期间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尽量减少或避免产伤和其他危及新生儿生命的情况出现。
此外,对于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期出现的各种疾病应该积极治疗,特别要注意黄疸的发生、合理应用抗生素并及早治疗中耳的一些炎症,避免在中耳感染的基础上带来一些听力损失。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高志强提示,因为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要短、宽,容易引起中耳感染,家长要留意并及时就诊。在新生儿、婴幼儿期,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比如孩子有耳疼、哭闹、夜间不能入睡等情况,也要及时就医。
青少年:不健康用耳习惯侵蚀听力
据介绍,由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平时不健康的用耳习惯正慢慢侵蚀着青少年的听力,导致不易察觉的听力损失,对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防聋办主任黄丽辉认为,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害,预防最为关键。青少年应提高爱耳护耳意识,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用耳习惯,提醒孩子减少噪声暴露,如减少使用耳机等。
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主任杨仕明建议,在戴耳机时要注意“两个60”,即不高于60分贝,不长于60分钟。目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耳部对噪声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在早期进行保护。
老年人:正确用药定期检查
老年群体的听力健康问题也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记者采访发现,有部分老年人因长期听不见或听不清影响到听觉言语交流能力,表现出抑郁、孤独等情绪或心理问题。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刘博给出了一个“家用”测试听力的方法——用手指放在耳边搓一搓,或通过耳语、机械表等生活中可以发声的东西去测试老年人对声音的反应。此外,如果老年人参加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时,自己听不清别人说话,但别人可以谈笑风生时,需去医院做听力检查。
高志强对老年人如何预防听力损失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生活习惯要规律,进行适当运动,保持低油少盐少糖的饮食。正常起居,保证睡眠也很重要。第二,避免噪声,远离噪声。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影响。第三,正确用药,定期检查。老年人可能有一些基础病,要吃很多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基础病的治疗和耳朵都是有关系的。最好定期随访检查,必要时到医院做一些听力检查,如有问题要及时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爱耳日专家支“爱耳”七招
高志强建议,科学预防听力损失,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伤的药物,防止药物性耳聋。例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引发耳蜗病变最多的一种耳毒性药物,避免滥用这类抗生素是预防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家族中有耳毒性药物过敏史者也应慎用此类药物。
二是避免接触噪声。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导致噪声性耳聋,强烈的噪声对听力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例如,长时间高音量听音乐,可以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日常生活中收听音频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要让耳朵得到适当休息。
三是不要随便掏耳朵。不适当地挖耳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的损伤和感染,引发一系列炎症。坚硬的挖耳勺还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四是科学饮食。建议多吃锌、铁、钙含量丰富的食物,补充微量元素,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避免长期摄入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尽量戒烟戒酒。
五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人在情绪激动或感到着急之后,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可导致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从而发生突发性耳聋。
六是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都在老化,听力器官也一样。60岁左右时,约有30%的人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可以改善微循环,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