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其伟
“人类文明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方”,古往今来引发无数人的思考,而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话题。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的,关注文明交流的发展演变,掌握文明交流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走向,才能把握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不管是地缘政治演变驱动论,还是商贸集团正增长秩序论,其底色都是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中实现向前跨越的。即使再过一万年,人类文明也会在交流中走过白天黑夜,历史潮流不可违。
如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创造的奇迹一般,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美好的结晶。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所形成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文明传播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并持续努力融入乃至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华文明以宽广的视野、包容的立场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及融合,努力搭建世界文明对话的渠道,探索文明传播的范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天下中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
武斌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武斌的新作《天下中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互鉴故事,思考人类文明的历史与命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注脚。这本书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融于400多页纸片之中,对中国与世界交流方式做了文化源头的探查,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做了粗线条阐述。书中描述的不同文明的交流动线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文明的衰弱和强大,人类曾遭遇的和人类需要承担的。这是一本对世界文化交往方式进行追问的作品,而这一追问实质上是从探索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为人类未来世界的发展建立一种精神信仰,那就是唯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存。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力量博弈,但更是不断扬弃、不断创新的过程,既有影响,又有超越,各种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照耀着文明交流史的漫漫历程。作者在书中指出,世界与中国的交流多彩缤纷,它是丝绸之路、海洋之路、交换之路、信仰之路、战争之路和文明圈共建之路,既是民族文化的竞技场,更是世界文化和平发展的共同记忆。世界与中国,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座桥梁上交汇与延伸,一陆一海,从中国望向世界,中国的尽头就是世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西方文明之间,很早就形成相互的影响互动。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断言,作为“一直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中国人的天下秩序是一种和谐的文明秩序,是一种“有弹性”的秩序,具有包容共存的文化性格,能够化他为我。天下中国,为世界文化和平共处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式。
世界文明是不同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在某个文明手里,而是产生于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技术对话与传播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武斌在书中反复讲到全球技术传播的场景,从技术的交流、转移角度,对技术传播的细节做了描述,重现各个文化中心之间的技术对话,揭示技术对话塑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书中细致描述技术传播的发展演变,如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西方,实现了一次东方技术向西方的转移,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造纸术通过怛逻斯战役中的技术工人迅速地往西方传播。中国人发明火药和火器技术之后快速传播,欧洲人、土耳其人等都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火药和火器技术成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人最先栽培水稻、粟和大豆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的海上和陆上贸易通道传到亚洲的其他地区,乃至欧洲等地。另一方面,我们分享了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栽培技术,白酒酿造、制糖等技术,以及天文仪器和历法等科学知识。西域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是随亚历山大东征的希腊人传播过来的,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和遥远的希腊接上了端绪。郑和下西洋,既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又借助阿拉伯人的牵星术。还有东国公主和蚕种西传的故事,一根藤条带回番薯的故事,等等,都在告诉我们造福人类的生产技术虽经历曲折,但其传播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是任何力量都挡不住的。
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明互鉴、和平共存是人类的福音,文明冲突没有出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虽然各国所思所虑各有不同,但共同的希望是天下太平,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世界需要不同性格的文明,方能纳众文明之所长,天下才能更好。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