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至明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造园活动处于低潮状态;永乐年后又呈现活跃状态。这一阶段的皇家园林,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呈现出规模庞大、皇家气势浓厚的特点;私家园林大体上还是延续两宋的精细秀美之特点,其中,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最为兴盛,地方风格最为突出;
明代园林文化背景
经过两宋时期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中期王阳明倡导“心”学,从“心”出发,带动了“情趣”的大胆表现,私家园林也受到影响;造园活动方面,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模拟之外,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如“平岗小坂”的做法;
同时,匾额、景题、对联在园林中也普遍使用,意境信息的传达得以直接借助于文学、语言而大大增加信息量,意境的表现手法亦多种多样,蕴藉也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的融合诗文、绘画情趣,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
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在明代再次回归正统,无论思想还是表现伎俩都得到继承和开展。这一时期,宗教、绘画和隐士思想,都对明代园林建筑产生很大触动,从而塑成明代园林特有的艺术特点。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明代园林建筑在艺术大师的构思中体现出发自天然,融于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园中建筑朗疏有致,在注重位置搭配上来体现与自然山水之间关系。每栋建筑物既独立成景,又与周围环境意境相容。人工建筑功能不在单一更趋多样化。在高雅古朴的形态表现中,又体现人文特征。
这种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联的建筑语言,成为明代中期园林设计主要表现形式,如明代拙政园中亭台楼阁、廊桥舫榭,在展现人文景观的同时,又兼具游人在此小憩、茶饮、抚琴弈棋等生活化作用。在空间设计上,明朝园林更能体现建筑中景物之间的巧妙设置,以合理性特点到达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默契统一,从而到达对园林建筑要求和精神世界之间的满足。明代园林最能够展现空间的合理设计,在城市中的深宅大院的有限空间内也可营造出山水错落有致的境地,在郊外大型园林中,那么突出分散点缀设计,体现田园野居格调。
人文景观散布园林中,以散逸形态出现,每一个建筑个体都有其独立性,建筑格局看似随意,实那么在建造过程中,每处建筑都经过精确巧妙设计,与周围环境相互照应。散乱的建筑多建于山林或溪水畔,以水体、密林围绕建筑组成园林景观。建筑往往隐匿其中,随着视角变化时隐时现,这种建筑设计表现,呈现出无欲、无求、无为境界。在明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围绕中心组建建筑群落经常被用到,这种建筑构思到了明朝已经打破传统根底表象,更多的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意境互动表现这种效果。
园林景观的设置都暗含向心力,随着欣赏角度的移动,可以感受到这种奇妙布局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园林景观核心区都建有高大建筑,其旁簇拥山石、水体。明代园林中的突出印记是亭台楼阁的临水而建。在书画艺术影响下,园林与山水意境就已经密不可分。园林设计已经不再突出堂皇富贵,更多的是体现山水意境。
明代园林“古猗园〞就以这种人文景观建筑与山石水景相互映衬,在山水映衬中体现了“亭台皆临水,屋宇不碍山〞的书画境界。常常使得游人观风赏景过程中,经常处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奇妙境地。在建造园林建筑过程中,曲廊花墙相阻隔,在院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然空间,有些空间小巧玲珑,如同秀美的盆景赏心悦目。
园林建筑与大空间展现的山水意境之美自然衔接,很有中国传统诗画意境,充沛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妙处。园林建筑多以楼阁亭台展现,建筑屋顶覆盖琉璃小瓦,各种斗拱造型飞檐翘角,门窗多经过精雕细琢,油漆粉刷,在简朴中透出高雅。殿堂小筑中多悬挂书画匾额,书画内容多反映园林建筑者对山水怡情,在观赏风花雪月中透出隐逸为高的思想境界。明代园林因地域不同,园林主人造园理念和喜好各异,以园林形式抒发心志。
同时园林主人身份和园林设计特点都有很多类别辨别。从史料记载和现存明代园林中,可以从园林主人地位分清园林规模和等级。很多明朝园主自身涵养较高,他们建造的园林品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人文价值。这些人建造的园林,一方面体现出其高贵不俗的地位品格,抒发他们的情感抱负,另一方面又展现园林艺术风雅独具,在不同形式园林规模表现上,体现出与天对话的场所效果。
这种园林多属于私人园林,并不对外开放,仅供私人及友人赏玩游乐。除此之外明朝园林类型还有寺院道观园林如狮子园、书院园林和少量官府开辟的公共开放园林。
总的来说,明代园林兴建数量之多、造园面貌之丰富、整个造园热潮持续时间之久,都超出前代。这其中,文人阶层发挥的作用是主导性的。文人造园的历史可上溯至魏晋,而形成规模则从明代开始。这个时期,文人广泛地介入和参与到造园热潮中,他们不仅用文字书写、品鉴园林,以图像记录园林,甚至亲自参与设计园林。由于文人的介入,不管在物质形态的营造上,还是在精神气质的塑造上,园林都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意涵。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