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从地表向下,一直到莫霍面为止,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从莫霍面往下,到大概2900千米处是古登堡面,这一部分为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古登堡面在往地下深处的部分为地核,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福建北部“海上仙都”太姥山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能够直接接触的是地球的地壳,组成地壳的物质除了表层的土壤和风化壳外,那就是大量的岩石了,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可以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我们通常把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也就是地壳加上上地幔顶部部分,称为“岩石圈”。
太姥山风光
地球的岩石圈可以理解为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等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地表周边地区高的岩石,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山系、山脉和山体,不同类型岩石组成的山脉,由于岩石的物理性状差异,在内外力作用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特征的山体形态。我国许多的名山,如华山、黄山、泰山、衡山、九华山、太姥山、天柱山等山脉都是由花岗岩为主体形成的山脉。
太姥山位置图
花岗岩是由于岩浆侵入地下岩层后,冷却凝结而形成的岩浆岩,主要由长石、云母和石英三种矿物组成,致密而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花岗岩由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时,往往由于其质地坚硬,相比于其它岩石抗风化侵蚀能力更强,因而当其它岩石被外力作用破坏后,花岗岩往往还能矗立于地表,形成山体。位于福建省北部福鼎市的太姥山,就是一座由花岗岩组成的名山。
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一线天
太姥山属于太姥山脉,位于东经120°北纬27°附近,从大的地形单元来说,太姥山属于浙闽丘陵的组成部分。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雄峙于东海之滨,晴川海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气势恢宏,景致独特,素有“海上仙都”的美称。
花岗岩球状风化
太姥山以花岗岩峰林岩洞为特色,由于花岗岩坚硬致密,不容易被风化侵蚀,因而往往是岩体突出部分先于其他部分被侵蚀,从而发生“球状风化”作用,形成大块花岗岩石蛋。当然,由于巨大的花岗岩岩体中存在垂直和水平节理,也就是岩石间的裂隙,那么那些节理部位也会相对于花岗岩其他部位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一线天等景观。而保留的花岗岩岩体,也会顺着垂直节理矗立,增加了山势的险峻和陡峭。
太姥山观海栈道
太姥山的主峰海拔为917.3米,属于海拔较低的低山,但是由于悬崖峭壁林立,看起来也十分险峻。在太姥山垂直的花岗岩岩壁上,还存在一些凹坑,这些凹坑的外围则有一圈比周边高的岩石,就像在凹坑外围放置了一个“面包圈”,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称为“晶洞风化圈”。在同等的外力作用强度下,很明显那一圈突出的部位,抗侵蚀能力更强,因而能够保留突出部,呈“面包圈”形态。
太姥山晶洞风化圈
晶洞构造是指侵入岩中有小型孔洞的岩石地质构造,孔洞多呈不规则状,常生长着完好的晶体。晶洞花岗岩是太姥山的成景岩石,它形成于距今约9千万年前,是一种特殊的来源较深、定位浅的花岗岩,由于这种岩浆具有较高的粘度,在近地表处冷凝结晶过程中,所含气体无力逸出而形成空腔,在岩浆结晶的晚期进一步形成特殊的晶洞构造。由于晶洞周围二氧化硅大量聚集,使其硬度大于外围岩石,因而具有较强的抗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能力。
晶洞风化圈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