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年少便进入朝廷中枢,身兼几十个官职,乾隆皇帝事无巨细全都交给和珅处理,甚至对他比亲儿子还亲切。
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和珅成为当朝名副其实的“宰相”,皇帝对他的恩典和重视从未减退,是不是乾隆皇帝已经年老昏聩了才会把国政全部委身于和珅一人呢?
事实上,光拍马屁是不可能如此深受重用的。如果没有一点真才实学那么多官职负担在身上也承受不了,国家早已乱作一团。
首先,和珅其实出身并不好。他的前半生在向我们讲述一个逆袭的故事,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可全都是人家和珅一步一个脚印,苦心孤诣地爬上来的。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生地址是当时的北京城,旗籍隶属于正红旗。
这样算来他比乾隆小了有近四十岁,完全不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看起来跟乾隆差不多大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和珅9岁时, 其双亲便纷纷过世,家道从此中落。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过的将是怎样凄惨的生活,9岁这一年对和珅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使和珅成为一个很有上进心而又少年老成、深谙世事的年轻人。
所以和珅能够年少得志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单单有决心和意志是不足以有所成就的,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本事才行,正所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轻的和珅还是一个学霸,在京城里最好的官办学校咸安宫官学读书。
这是政府专门为了教育满洲旗人而办的一所高级学校,和珅终于有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道路,知识之路。
从和珅日后的飞黄腾达来看,和珅在咸安宫所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一是他学习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知识,也就是满洲人的文化。
二是他和汉人一样学习了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并且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而很多满人可不怎么热爱学习汉族文化,而是依照贵族血缘获得官职。
但是和珅明白,大清已经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了,如果不能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不去深入了解汉人的思想,是无法长久的统治这个国家的。
三是和珅还主动去学习蒙、藏两种语言,这样的见识在当时很难得,蒙古和西藏对于大清的重要性,要想长久的统治中原,则必须仰仗和联合这两个少数民族。
所以,大清朝的统治者在当时就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藏语,可是从者寥寥,只有和珅能够响应国家号召。
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和珅主动学习了乾隆皇帝的诗文和书法。这个做法虽然很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是付出之后所获得收获实在是太大了,日后和珅成为了最了解皇帝的人。
大家都知道帝王是寂寞孤独的,而和珅却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不用说帝王了。
利用对乾隆皇帝的了解和揣摩,和珅丰富和愉悦了晚年乾隆的精神生活,并且以侍君如父的心态真正的去关心照顾乾隆,这不是一般阿谀奉承之人能够做到的。
和珅不但业务能力突出,还能让老板乾隆皇帝每天开开心心的。乾隆皇帝不宠幸他宠幸谁呢?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最终和珅迎来了人生的一大机遇。
乾隆三十四年,在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和珅开始“曲线救国”之路。
先是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又过了三年,和珅当上了三等侍卫。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伞盖,急得不知道怎么才好。
乾隆帝非常生气,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sì)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
这时和珅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
乾隆发现这个侍卫居然也懂这些《论语》的篇章,于是乾隆又顺带考了考和珅,结果和珅应答如流。乾隆对他另眼相看,开始加以提拔。
这样的机遇看似偶然,但却是和珅带有先见之明的人为制造的结果。
自此以后和珅正式进入乾隆皇帝的视野中,开始了他火箭般的升官之路,与此同时他也一步步的走向腐朽堕落的深渊。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聪明一世的和珅仍旧躲不过糊涂一时,以至于临了,他才会感叹“五十年来梦幻真”!
因为我们现在看来,他贪得再多,终究是被皇帝养肥的一颗韭菜,逃脱不了被割的命运。正如佛家经典《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雾”所说,他的一生确实是仿佛梦幻。
参考资料:《清史列传·卷三十五·和珅传》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和珅传》、《庸庵笔记》
紫禁城中没有冷宫,失宠的嫔妃生活怎么样?
一个持续造反千年的神秘组织,白莲教背后的那些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