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看《还珠格格》,看到用萝卜作对的段子,感叹导演的巧妙设计。今天看了小石道人的《嘻笑录》,明白原来是有出处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有位东家,待教书先生的伙食甚为苛薄,每顿饭只给吃一味萝卜。 先生心怀怨怒却并不说出。
一天,东家说要请先生吃饭,想借此考考学生的功课。先生预先布置学生说:“令尊席前如果让你对对联,你看我的筷子夹何物,就以何物对之。”学生答应了。
第二天,东家设下酒席,请先生坐在上座,学生坐在旁边。东家说:“先生连日费心,想来学生的功课,一定很有成效的了。”先生说:“如果对个对联,还是可以的。”东家说:“那好,我就出两个字让学生属对:‘核桃’。”学生记住先生说的,望着先生,只见先生拿筷子夹萝卜,就对道:“萝卜。”东家说:“不好。”又出两字说:“绸缎。”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对道:“萝卜。”东家说:“绸缎如何对萝卜?”先生说:“萝是丝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布, 有何不可?”东家抬头一看,见隔壁东岳庙,又出两字说:“鼓钟。”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又对“萝卜”。 东家说:“这更对不上了。”先生说:“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饶钹之钹,有何不可?”东家说:“勉强之至。”又出二字说:“岳飞。”先生又夹萝卜,学生仍对“萝卜”。东家说:“这更使不得。”先生说:“岳飞是忠臣,罗卜乃孝子,有何不可?”东家很是生气,怒道:“先生为何总是以‘萝卜’让学生对?”先生也发怒道:“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不容易今天请客,又叫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是萝卜;你因何倒叫我不教你的儿子对萝卜?”
在这里,先生教学生对的“罗帛”“锣钹”都与“萝卜”谐音,听起来虽然字不对,但音相同,用的是“谐音法”。因为东家太吝啬,先生就玩了点修辞,以此来讽刺一下东家,也不全太过分。“萝卜”对“核桃”,“罗帛”对绸缎,“锣钹”对“钟鼓”。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重视对对子,但对对子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瑰宝,读这样的文字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