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中国人,“股神”巴菲特将为自己的诺言付出了代价。
但显然,巴菲特并没把这桩“绝不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失信当作自己人生的滑铁卢。
他十几年重仓比亚迪的股票,并把该公司的CEO王传福称为“伟大的男人”,甚至还与自己最欣赏的其他几人并列:
“我最欣赏的四位CEO,有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精密机件的马克·多尼根,苹果的蒂姆·库克,和比亚迪的王传福。”
这并不是巴菲特一时兴起所言,就连他的幕后军师查理·芒格都对王传福此人赞不绝口:
“这家伙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为了他,巴菲特打破了自己不投高科技企业的诺言,将其和库克、贝索斯相提;为了他,芒格亲自出马,并将他与爱迪生和韦尔奇并论。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只知王传福造车比亚迪,却不知道他为何能够享有如此盛誉。
甚至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和“悔创阿里杰克马”、“没赚什么钱”的王健林等诸多商业大佬比起来,低调的王传福似乎“名不经传”,连股王和军师对他的称赞听起来都像个神话。
王传福,究竟是什么人?
1966年,王传福在安徽芜湖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里出生,他是家里的“老七”,底头上有6个兄姐,未来还会有个妹妹,
对于王家来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并不值得恭喜,因为这个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了。
王传福的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一家九口人就靠父亲的木工活计和母亲的缝缝补补赚钱。
后来几个孩子大了,嫁人的嫁人,找工作的找工作,虽然一家生活仍然拮据,可总算还是能勉强维持生活。
只是好景不长,王传福13岁时,父亲因腹部疼痛晕倒,被送到医院检查出患有肝癌,还是晚期,住院没几个月就撒手人寰。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积劳成疾,没过两年,王传福的母亲也撑不住了,缠绵病榻没多久后就闭了眼。
而那时候,王传福正在考试,突闻此噩耗,连试也不考了,抛下笔就跑回家,却没能看上母亲最后一眼。
因为缺考,王传福没能考上中专,父母又双亡,自己又没经济来源,于是百般沮丧下,不愿意成为累赘的王传福向大哥王传方提出自己要辍学做生意,并提出要分家,大哥听后直接给了他两巴掌。
王传福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大哥的那两巴掌打醒了,“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我真的辍学不念了,才是最对不起家人的哪一个。”
于是王传福又苦读了一年重考,这次,他考上了无为二中,双喜临门,大哥也成了家,从此王传福多了一个叫张秀菊的嫂子,这么看着,似乎生活正在走向正轨。
理想美满,现实却无比骨感。等到了王传福高二,家里的房子在暴风雨的冲刷下轰然倒塌,大哥只能外出打工先赚点砖瓦钱,嫂子留在家里织补赚取家用。
王传福回家拿生活费,不见大哥,只能开口问嫂子要钱。嫂子张秀菊回屋找了半天,只找到几角钱,最后只能狠心去当铺把嫁妆卖掉,再去借了一些,才堪堪凑够5块。
深知家里艰难,王传福也不好意思开口多问嫂子要钱,含着泪拿着5块,省吃俭用熬了一阵,实在饿的不行就去喝水,直到大哥回来。
即便生活窘迫如此,王传福却依旧没忘刻苦学习。教过王传福的老师在三十年后对王传福的刻苦学习程度依然记忆犹新,他说:
“那是我教过最用功的学生了,他每天就睡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全在学习,每次考试名列前茅。”
1983年,17岁的王传福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也成为了当年无为而中第一个考进重点大学的学生。
4年后,王传福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
读研时,王传福就完成了关于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借此顺利留在研究所继续任职。
仅仅2年,26岁的他就被提拔为所里的副主任,以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身份主持着全所的工作,还有了妻子,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那时候,王传福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在所里再干上几年,就能实现这个梦想,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能被巴菲特和芒格称赞的他,显然并非池中之物。
1993年,王传福任职的研究院和包钢集团开展合作,预备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而专业所长的王传福,便被派到深圳,出任总经理一职。
此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深圳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市场经济一片繁荣。
王传福到深圳的第一年,就被身边的发展浪潮所吸引,透过变革,他看到了时代中风起云涌的机会,他开始幻想自己是否也能成为这股浪潮中的一份子。
他看到在北方市场里并不流行的电池正在被广泛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大哥大”,他注意到这块“砖头电话”里的电池利润之高,而正好,这也是他毕生所学之长。
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的一切信心,蠢蠢欲动,想要乘上时代的浪潮。
转折发生在1994年。
这一年,王传福无意间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这本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上面说,日本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转向更环保的其他电池制造。
外行人也许并不能看到其中的问题,但王传福在电池行业沉浸多年,自然意识到其中的玄妙所在:
当时,日本是镍镉电池的第一大制造国,一旦日本放弃该产业,世界将在镍镉电池生产上面临着巨大的缺口,那么下一个承接该产业制造的人将会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机会!
意识到这点后,王传福迅速呈报上级,想要借此获得国家的资金研究该领域。
但可惜,当时国企处在一个“变与不变”的尴尬争论中,王传福的请示,没有人去在意。
一时间,王传福竟然不知所措起来。一方面,研究所算是国企,他也在这里取得的巨大的成果,继续干下去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更何况,“进入国企工作”这件事在当时来说是荣耀,大哥和嫂子含辛茹苦的拉扯他到现在,就是为了让他能在体制内有份安稳的工作,而自己的妻子也刚刚怀孕,正式需要一份“稳定”的时候。
但同样,王传福也明白,一旦自己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没有下次了。
辗转反侧许久后,28岁的王传福最终还是做了决定,他毅然放弃了体制内的“铁饭碗”,一头扎进自己的新梦想中,准备下海辞职创业。
辞职创业并非王传福想的那样简单。
1994年,王传福跑遍了各大银行寻求贷款,但是却没有银行愿意贷给他。
原因很简单,一,王传福没有深厚的背景和资源,二,当时一条电池生产线就要几千万,王传福只是研究所的一届主任,银行根本不可能贷这么多钱给他。
无奈之下,王传福四处奔波,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和夏佐全。
二人都是在深下海经商多年,颇有财产和经验,几个人又意气相投,聊了几天几夜后便拍板决定一起成立一家公司,吕向阳和夏佐全出资占股,王传福负责制造电池。
1994年11月,一个叫比亚迪的小工厂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王传福带着十几个工人,通宵在工厂研究法镍铬电池。
因为启动资金有限,王传福只能省吃俭用,和工友们一起睡在楼顶的大通铺,吃的是白水煮菜。
但即便窘迫如此,王传福也没有钱卖电池的自动化生产线,几百万的启动资金都要在给工人工资后一瓣掰成两半花,哪还有闲钱买几千万一台的生产线。
最后,王传福不得不想了个笨办法:用人力手工代替机器。
他雇了大量的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能不用机器的全上手工,赶紧赶慢的完成了第一批电池的生产,并成功乘上了时代发展的顺风,趁着日本逐步取消镍镉电产业的时候率先抢占了市场。
有了第一桶金,王传福终于也得以购买自己的第一条电池生产线。
不过,他仍然买不起最新的生产线,于是他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旧款,只花了100万人民币就建成了一个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97年,比亚迪就卖出了1.5亿块电池。
但王传福并没有止步于此。
作为电池行业的专业人才,他清楚地知道镍镉电池很快也会被淘汰,于是他又一次投入资金研究锂电池,并开始为摩托罗拉、TCL等大公司供货,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的认可,并在2003年成为了世界电池之王。
而王传福本人,由此也一跃成为上市企业家,一时风光无限。
没人想得到,就在大家以为王传福会停滞不前时,他却早已为未来做好了打算。
2003年,王传福召开了董事会。
会上,他满脸严肃的和大家说:“我们做汽车吧。”
股东们大吃一惊,谁也不知道王传福何来此想法,电池和汽车,看上去根本不搭边,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还有人认为王传福疯了。
但王传福不在乎,他坚持要造车,很多得知消息的投资者大量抛售王传福的股票,甚至打电话给他,告诉他:
“你再这么一意孤行,我们就放弃投资,抛售股票,让你和比亚迪直接死在资本市场上!”
王传福笑笑,说,好啊,你们来吧。
于是瞬间,比亚迪股份暴跌,两天蒸发几十亿。
王传福却像是没看见似的,用将近三亿的价格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的股份,并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始向造车业挺进。
王传福错估了造车的难度,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法用卖电池的方式去卖汽车,导致收购后连续两年,比亚迪一直亏损,2004年直接亏了7000多万。
2005年,不死心的王传福又砸了2个亿造新车,他原本以为这个精心设计的车型会大卖,结果还是一辆没卖出去。
王传福倒是果决,看到该车型不火,立即砍掉了后面的项目进程,启用了新的预案。
新的预案,说好听一点叫借鉴,不好听的就叫抄。
比亚迪F3抄丰田花冠,比亚迪F3R抄通用凯越,比亚迪F6抄凯美瑞,从外形到设计,两辆车摆在一起,你分不清谁是谁。
当然,光抄也不行,王传福还借鉴了生产电池时的笨办法:中国人力便宜,便用大量的人力取代生产线。
这样一来,就极大降低了成本,导致比亚迪和其他厂商的车外形设计虽然一样,但是价格却只有他们的一半。
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虽然不道德,但是却在当时很好的为比亚迪打开了市场。很多人甚至买比亚迪后回去换了丰田的标开出门,一时间,比亚迪大卖。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就是结局时,王传福才真正暴露了自己的终极目的:原来,造车只是个“试水”,他真正要做的,是使用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早在2003年,王传福就宣称自己要做电动汽车,并在次年推出了比亚迪的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推上了舞台,这可比马斯克早了四年!
而独居慧眼的查理·芒格在比亚迪的上市项目中发现了这一点,他看到王传福的新能源车项目后,直接和巴菲特说:
“这家伙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于是巴菲特便派人去探查,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巴菲特看完就直接给王传福投五亿美元,要求占股20%。
王传福却没答应,他对巴菲特说:
“虽然我缺钱,但是我只能给你10%的股份。”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被拒绝,巴菲特也没放手,他最后投了2.3亿美元,才拿到了比亚迪10%的占股。
他在媒体的采访中称赞王传福:“他有非常多的伟大的想法,并且他也非常擅长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
能得巴菲特的投资和赞赏并非易事,次日,比亚迪股价飞涨,连带着王传福都成为了拥有300多亿的巨富。
这一年,王传福43岁,但他却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开始。
2009年,王传福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他以13亿美元的身价在福布斯榜单上赫赫有名,并占据中国胡润首富榜首之位,名声大噪。
但他没想到,自己也会迎来“盛极必衰”的定理:
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的营收开始逐年大幅下降,王传福为了造新能源车,结果陷入资金和质量质问的泥潭,不少媒体大字登报,问王传福:
比亚迪是不是要完蛋了?
比亚迪即将迎来大败局?
为此,王传福不得不在媒体上公开认错,说自己急于求成,忽略了品牌质量,也忽略了与媒体和经销商之间打好关系的必要性。
但即便认错,一时的颓势也无法立即扭转,王传福花了5、6年,才让比亚迪重新回归正轨。
只是一回到正轨,王传福就按捺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心。
2016年,王传福对外宣称自己要造“云轨”,解决城市污染和拥堵问题。
只是到现在,这项目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没见着影;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早就被晚出的特斯拉、蔚来、理想和小鹏等打败,在路上难见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影子。
但你要说王传福“骗人”,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比亚迪除了造车造电池,在很多领域的成就之大却又不为人所知:比如没人知道比亚迪其实是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代工厂,生产了小米、三星和苹果手机;也没人知道,比亚迪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口罩厂……
可以说,以比亚迪现在的能力,可以踏入很多领域,也可以在很多领域上有所成就,但偏偏,王传福选了一条看上去不那么容易成功的路——造车。
如今,王传福已经55岁,比亚迪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有名的汽车企业。
但是这个“有名”却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是真的出名,另一方面则是“臭名昭著”。
因为比亚迪靠抄袭起家,虽有过辉煌,有过宏图壮志,至今却仍旧难逃“抄袭”的名号。
而王传福,寄希望于一场关于未来议题的翻身仗,但从几仗的结果来看,只能算是平平无奇,而后来者早已居上。
今天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已是小众,特斯拉才是主流。
马斯克被称为天才,那么早于马斯克造出新能源车,甚至有此想法的王传福也是天才吗?
是的话,他在2003年就曾提出新能源车的构想并且把他们搬到了现实,他对未来的很多设想都曾令巴菲特和芒格赞叹,他的成就很多人已经不能及;
不是的话,他所提出的项目都看似有前瞻性。
提前抢占了赛道,却又不能取得后来者所拥有的成功,但又不是在画饼,因为他设想的每个东西,他都做出来了,只是这些“成就”没能撑到最后就夭折或者半死不活。
他贫穷出身,双亲早亡,白手起家,所缔造的每一个“历史”都是常人难及的神话,他是马云,是刘强东,是一切“穷小子造富”故事里的典型;他有技术,有能力,有远见,却又难说他真的成功……
王传福,真的如芒格、巴菲特所说,是库克或者爱迪生吗?我们不知道。
但毫无疑问的,他的见识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他看的方向是我们未曾想到的未来……只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而巴菲特、库克等人已经垂垂老矣,时代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时代,没有人知道在瞬息万变的当下里,在这个时代里,下一秒还会发生什么。
成王败寇,王传福不会不知道这四个字意义何在。若他真的想勇立潮头,成为伟人口中的爱迪生,他必须迈出那一步,有一个可以拿出来说“成功”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否则关于他的一切疑问和质询都不会消散。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