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不知从何时起,龙成了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图腾,即使闽人好“蛇”,但只要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畴,“龙”在闽人的生活中都可以后来居上,成为图腾的唯一,这便是文化认同的厉害之处。
在闽南厦漳之交,以文圃山为中心,方圆十公里范围内,以“龙”为名者,甚是高频,尽管它们中的部分有着不一样的“今名”,但在当地的软硬件记忆中,龙的印迹却经久不衰。
文圃山下“龙”字地名,卫星图/马涛
如文圃山东部余脉,有龙门社,社边有龙门岭,其东三魁岭有天龙寺,传古为龙门院;山的东南方有筼筜港,港西侧有龙津(又称龙坑)、龙塘、龙潜、化龙四社;山的南部为九龙江,亦称龙溪,江边有龙庙、充龙二社;山北有龙井、龙江两社;山腰尚存有龙池岩、龙湫庵,传古有龙门寺及龙门石刻。
如此名讳不一、门类众多的“龙”字号,当真只是巧合?它们当来自何处?经圭海君考证(画虎兰),其渊源有三:其一源自南朝梁武帝,其二源自唐宣宗,其三源自闽王王延钧。
一、好佛好扩张的梁武帝
南朝梁武帝萧衍,可谓是混乱的南北朝难得一见的常青皇帝,其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或许是因为执政时间长,对北战事不利时,他便疯狂向南方扩张,也是在他的统治期内,中原势力得以深入到闽南的漳州地界。天监年间,梁武帝新设了龙溪县,并将晋安郡以南增设南安郡,从而使闽南成为郡一级行政单位,之后,在普通年间,又析扬州、江州加设东扬州,从而使福建在梁武帝后期得到显著开发。
九龙江
这一切大建置的起始,应数链式反应的第一环龙溪县,她的建立,可谓充满迷雾和神奇。那时的梁武帝,迷上了佛教,不仅全国倡佛,自己也常常出家为僧。当梁朝开发了闽南南界后,居住在那里的百姓便迎合着武帝喜好自导自演了一出献瑞大戏。他们向梁武帝上报说,在当地出现了“九龙戏水”的祥瑞,是上天送给武帝治世的吉兆。志得意满的梁武帝,自然不会辜负这一番热忱,当下便准予与九龙出没之地新设一县,同时加强了帝国对她的统治经营,嘉靖《龙溪县志》将此事描述为“西江有九龙画戏之异,因以名县”。
一般说来,所谓九龙戏水,其原型可能是九条江鳄的集体活动不经意间引发的美好误会。那时的龙溪县境,还是草木葱郁的化外之地,除了少数的汉人沿江居住和零散的闽越人时不时往来其间外,一切闽地的走兽均可随意在此出没。海沧所在的九龙江畔自然也会是鳄鱼的天堂,它们中的一部分来到了筼筜港,这里有繁盛的筼筜竹以及丰富的食物,他们成群结队在龙津登陆,在龙塘中嬉戏,在龙潜浮沉,最后在化龙默默消失。这一切,在定居此处的百姓世世代代的流传中,化作一个个以龙为号的地名,成了与九龙江、龙溪一样美好的记忆。
龙塘温氏家庙
后来,龙津在口耳相传中渐渐变成了龙坑、宁坑,龙潜因音而借词为宁店,龙塘因元代温氏的入住而成为温厝,化龙因地处马山的山垄而俗称马垄。
二、遁迹泉州的唐宣宗
安史之乱后,勉强让大唐得以苟延残喘支撑多年的唐宣宗,大概是因为有些许治世功绩,在闽南民间的名望竟然足以同盛唐皇帝相媲美,甚至在传说上,多了几分贴地气的实物附和。
不管唐宣宗是否到过闽南,单单与他相关的传说,便足以说明来自唐朝的闽南人,对自己唐人的身份,以及自己的祖先因安史之乱背井离乡的惨痛经历有多怀念。
集美后溪皇帝井
从泉州洛阳江的命名,到集美后溪历朝流传的皇帝井,再到海沧东孚真寂寺迦蓝殿“一张臭脸”的珈蓝神,一条条轨迹分明的路线,一个个逼真到不能逼真的典故,真让人难以怀疑唐宣宗入闽的虚假?
既然是真龙天子登基前的民间闯荡,且有如此众多“天子到此一游”的胜迹,最爱八卦的民间百姓,岂能放弃接下来的附和和创造。
在文圃山山腰,有一处千年古刹,名曰“龙池岩”,据康熙三十五年《重兴龙池古刹碑记》载,“文圃山龙池岩者,为古刹胜迹,创自初唐”。龙池岩,寺名源自寺前的“池”,万历十二年《重建龙池岩记》载,“世传池之中有神物,变化飞腾,故名焉”,该碑对于“龙池”的说法过于隐蔽、拘谨。根据当地百姓的传说,龙池的由来,乃唐宣宗南游至文圃山时,见寺前水池水质澄清、冰凉透爽,遂解衣入水为戏,后人因此将之称为“龙池”,并将其所在寺院更名为龙池岩,岩者,山水俱佳,称岩。
慈济北宫建造者六社,含龙塘、龙津、化龙等
龙池如此,龙湫大体相仿,无非是一个水池,一个瀑布罢了,二者皆是因山水之美、寺院之幽吸引了唐宣宗的到访,而使之得名。这也难怪,文圃山及邻近的大岩山,为何在宋以前称“佛国”了,想必也和唐宣宗有些间接关系(但更多是和王延钧有关)。
后来,龙湫被保生大帝吴本选为自己升仙后的庙基之所,这也可侧证龙湫得名之早,该故事被南宋的杨志写在了现存最早的《慈济宫碑》中。
三、好大喜功的闽王王延钧
王审知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开闽王”,除了他建立闽国之外,还在于是他的闽国奠定了后世福建后来居上的成就,以及庇佑了福建世外桃源的安宁。
但对于闽国之后的中原历代王朝来说,闽国的“王”或“帝”,仅仅只是地方割据,还谈不上政权,故而后世史书及方志常常称那个时代的闽国为“伪闽”,久而久之,关于闽国时期的福建故事,尽管仍广为流传,但总是会张冠李戴,被移花接木至其他朝代之上。严格意义上说,闽国才是福建独立自主创造出海洋文化的起始点。
岐山鸣彩凤,礁海起潜龙
闽国的开创者,固始县王氏三兄弟,是韬光养晦的能人,他们以一闽之地割据一方,所采取的姿态无非是夹着尾巴做人。却不曾想,到了他们的第二代,便开启了称帝的序幕,其第一人便是原任泉州刺史,弑兄自立的王延钧。
他的称帝,源自一起有目的的祥瑞事件。
王延钧过惯了独霸七闽的闽王后,拟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向后唐求封尚书令之职。没想到这样的要求竟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他在愤怒之下便开始谋划称帝一事。根据《西山杂志》记载,在泉州的围头湾到东石一带海面,有一天突然波涛汹涌,当地盛传“有龙下之瑞”,王延钧收到喜报后就势称帝,改元龙启,改福州为龙兴,改其宫殿为龙跃宫。
在王延钧好“龙”的感染下,闽南人将出现龙下之瑞的东石海域称为“龙江”,其上游安海段称“鸿江”,紧接着,整个闽南刮起了以“龙”名地的热潮。与龙江处于同一海湾的海沧半岛,因毗邻九龙江,也趁势仿晋江龙下村之例,兴起了诸如“龙兴屿”、“充龙”、“龙庙”的命名之风。
不管是梁武帝、唐宣宗,还是闽王,只要在他们的生活中透露丁点八卦信息,民间的人们便会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凭空创造、改造出别样的故事来。海沧周边繁多的“龙”字名号,更多的是与九龙江同出一脉的衍生,但也不排除古代某个时机自上而下的影响。如宋端宗以及南明小皇帝们的南撤,他们路过海沧是真实的历史故事,然而受时局影响,这些真实典故不便于如实传颂,擅长创造的百姓们便将之特意讹为其他莫须有的皇帝身上,如出家为僧的唐宣宗、酷爱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以及出身草莽、从泉州走出去的历代闽王等因风流故事远近闻名,拿他们来张冠李戴最合适不过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