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馆,有个展品是入馆必看的,它不仅是我国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湖博的镇馆之宝,它就是越王勾践剑。而越王勾践剑之所以被禁止出国展出,除了那次新加坡展被意外划刻上一条伤痕外,还因其让人难以置信的精美工艺和巨大的文物价值。
越王勾践剑剑身虽略显小巧,只有半米多点,但却代表了先秦,甚至整个古代最高的铸剑水平。经过千年的尘封,这把剑不仅没生锈,而且锋利无比,一次可划开近20张纸。更最令人惊艳的,则要数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这些花纹不仅样貌精美,而且排布规则,很像现代技术程序化的产品。
那么,这把让现代人都感到惊叹的神剑,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越王勾践剑的惊艳亮相
1965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一年的陈振裕被指派参与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发掘工作。这年12月份,他开始进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清理主棺的工作。
当打开棺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保存完好的骨架和众多陪葬品,其中有不少兵器,包括漆木弓和青铜剑等,而这青铜剑就是后来被命名为“越王勾践剑”的天下第一剑。遗憾的是,因为这把青铜剑被放在漆木剑鞘中,为避免损坏,故现场没有抽出宝剑查看,所以当时陈振裕没有第一时间目睹其巧夺天工的真容。一直到第二天,保管员在清理出土文物时,神剑才横空出世。
猛一看,这是一把浓缩的青铜剑。
为什么说它浓缩?测量得知,它总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只有875克。而其中剑茎不足8厘米,这对于手大的人来说,握感并不好,甚至手都放不进去。虽然青铜剑易折断不能太长,但剑把如此之短,可见,这把剑很可能并非实战,而是装饰或观赏之用,要么就是勾践本人身材娇小,是量身定做。
但细看之下,这是名副其实的宝剑。
首先,宝剑虽埋藏地下千年,但剑刃锋利度丝毫未减,甚至工作人员都不小心被它划伤了手,以致有人开玩笑说“神剑埋藏千年,已经饥渴难耐了”。
之后由下往上看,便是剑首的11圈同心圆,最细的只有不足毫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因为有现代机床,同心圆没什么难度。但对首次尝试的古代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是剑格,一面使用了蓝色的琉璃,另一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图案,这让冷冰冰的杀人兵器多了几分艺术感。
顺着剑格往上看,便是最惊艳的剑身部分。剑身较宽,中脊突出,向两边逐渐呈现微微的过度弧形,在刚毅中透着一点温柔!然而,还有更吸引人的,即剑身上的花纹。这些花纹层次分明且排列有序,仿佛手巧的书画大师画上去的一般。最重要的,它们摸上去凹凸感并不强,看上去却是跟剑身颜色不同的黑色暗格,不像铸造的,反而像后期贴上去的薄金属片,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有什么工艺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等欣赏完这些,你便会好奇这到底是谁的剑,竟如此精美绝伦!这时,你便会注意到剑身上那八个鎏金的古代字体。当然,古字体一般人是认不得的,直到后来经郭沫若、陈梦家等专家考证,才知道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之中?
《越绝书》中有记载,越王勾践共有5把青铜宝剑,其中一把:
“扬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金爪,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也。”
纯钧剑,是传说中铸剑大师欧冶子的作品,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单纯从文字看,越王勾践剑确实和它有点相似,比如越王勾践剑的惊艳的确可谓“出水芙蓉”,而“列星”也可以对应剑身上的菱格等。虽然我们现在这么说有点牵强附会,但按照越王勾践剑的精美程度,至少也应该是五把宝剑中的一把。
因此,越王勾践剑出土后,人们一度怀疑,原先被确定为楚墓的墓葬,其实是越王墓。因为文献记载和剑上的铭文,无一不证明这文物是越王的宝剑,那墓葬自然应该是越王墓。但是随着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查阅,人们发现这确实是楚墓,只是对为何越王剑出现在楚墓中,还有争论。
有的专家认为,越王为了缓和和楚国的关系,曾经把一个女儿嫁给楚昭王,这把剑应该是其女儿的陪嫁。后来,楚王得到此剑后,又把剑赏赐给了楚国的贵族,便是现在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楚墓主人邵固。
还有人认为,这把剑是战利品。根据文献资料,约公元前309年到公元前306年之间,楚国出兵灭了越国。因此,这把剑很可能是楚国人从越国拿走的的。而在那之后,因有功,又赏给了楚国贵族邵固。
虽然史学界对为何越王剑出现在楚墓至今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为什么越王剑出现在楚墓中,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如何造一把越王勾践剑?
在我们惊叹越王剑的鬼斧神工时,也有不少人好奇古人是如何把它造出来的。
一般来说,我国的青铜剑都是采用了范铸法制造的。但是越王勾践剑,因其剑首的同心圆比较特殊,所以应该采用了分段铸造,然后再接合的方法。即剑身和剑把分别铸造,之后接合起来。
古人的范铸法,一般用泥做模型,也叫泥范铸法。因此,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具体应该是:
首先,用泥土塑造出需要铸造的剑身的的形状,然后在泥模上刻画需要的阴阳纹饰(凸起为阳,凹下去为阴)。等泥模晾干或烧制变硬后,下一步才是制作范模,即真正的模具。
把剑身泥模的正面按压在调好的细泥上,待细泥半干,然后把泥模取下来,这就做好了正面范模。同理,就可以做出反面的范模。觉得不好理解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把剑的正反面分别按压在沙滩上,这样就得到两个凹痕,这个凹痕即为模具。
然后,把两片范模烧制变得坚硬,模具就算做好了。之后,把两片模具对起来,从浇筑口往里倒烧化的铜液,等铜液凝固之后,剑身的铸造就完成了。此处的理解,可以参考我们现在制作面食用的模具。比如月饼模具,如果把两片相同的模具合起来,就会得到一个两面花纹的月饼。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只是大体的理论方法,古人在铸造时,要精细的多,而且可能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能成功。重要的是,现代技术检测,越王勾践剑的剑刃和剑脊材质不同,剑脊偏软不易折断,剑刃硬度高,比较锋利,所以其很可能采用了二次浇注法,即先填充剑脊,之后用不同材质补充剑刃。而至于剑首的同心圆,则需要用到另一个工艺,轮制法。
轮制法,是用陶轮制作陶器的方法。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其具体方法我们许多人都见过,加工陶坯时,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助陶轮旋转的力量,用手完成陶器的塑形加工。
同理,越王勾践剑剑首上的同心圆,很可能就是用此种方法制作的。只不过,在转动之前,剑首可能要加热以使其变软,方便形成同心圆刻痕。而如果到现代,其实更简单,只需要装到车床上“车一刀”便可。
最后,剑身和剑把分别铸造完成后,便可组装拼接起来,进行打磨修饰,一把剑就完成了。
那么,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菱形暗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现代技术研究,越王勾践剑身的菱形暗格,应该是经受了硫化处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发蓝工艺。所谓发蓝,一般是指钢材或钢件在化学药物中加热到适当温度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蓝色或黑色氧化膜的工艺,因其一般为黑色,所以也称发黑。
但是在古代,不可能有现代这样的工艺。而且,如果剑身都经过硫化处理,不可能出现泾渭分明的菱形暗格。所以,这些有序排列且相互间隔的暗格,应该是把需处理的纹饰露出,不需处理的部分覆盖,用含有硫化物的药剂在合适温度去“腐蚀”剑身(化学反应)。之后,再去掉覆盖物,加之又经过了千年的氧化,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结语:
以上,便是越王勾践剑的由来和大体制造工艺。当然,这只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的理论上的猜测,至于古人到底是不是这么做的,我们也无法得知。
不过,在2004年,我国已经有专业团队仿制成功了越王勾践剑,并且其仿真度也得到了专家的承认,甚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都收藏了越王勾践剑的复制品,而且,有部分复制品还被当做作外交礼仪的国礼。只是,为了防止被恶意仿造,越王勾践剑的具体仿制工艺还是个秘密,并没有对外公布。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