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剧照
《延禧攻略》的播出于无形中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剧中角色考究的服饰色彩与别致的配饰将我国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带回了大众视野。原来传统服饰也可以美得如此惊艳,看惯了各种国外时髦秀场图,熟不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竟也这般精美绝伦。
· 服 装 配 色 ·
剧中富察皇后等一众妃嫔的服饰一反清宫剧中大红大紫的配色常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高级灰古装盛宴”。
《延禧攻略》剧照
如此低调的配色让人很难将其与富贵高傲的宫廷角色联系起来,反而会联想到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钟爱的灰色调的瓶瓶罐罐。而事实恰恰相反,依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的服装配色的确以素雅为主,是一水的“莫兰迪配色”。
《延禧攻略》剧照
说到清代后宫中的嫔妃服饰,从正式到休闲依次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以及便服。除重大节日、册封礼,和其它礼仪场合需要穿着礼服与吉服以外,宫中妃嫔大部分时间都会穿着暗沉的石青色常服。而便服则是休闲装,一般在自家宫中穿着,但仍以淡雅之色居多。
清代女子服装
· 云 肩 ·
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最初只用于保持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是汉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款式。直至清代,云肩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且成为了青年妇女婚嫁时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世的云肩也多于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
清朝女子着云肩画像
出于“十从十不从”的政策规定,清朝女装分为满、汉两式。而云肩属于汉族服饰的一部分,虽十分流行,但却少见于旗装中出现。宫中嫔妃如若出现着云肩者,大部分都为满汉混搭式着装,可以说是遵循了一种“拿来主义”的着装方式。
道光孝全成皇后画像
双层莲花云肩传世实物(左),《延禧攻略》剧照(右)
剧中富察皇后在扮成洛神起舞时便身着云肩装饰。此情节中,人物不仅在发型上高度还原了元代《洛神图》中的形象,还将于清代大热的云肩装饰于一席蓝衣之上,将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敛之美表露得淋漓尽致。
《延禧攻略》中云肩与传世实物对比图
· 孔 雀 羽 线·
魏璎珞口中的孔雀羽线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而事实上,这等名贵丝线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的确如其所述一般金贵。由这种丝线织就出的衣物,历时几个世纪之久仍能够保持最初的精美色泽。
《延禧攻略》剧中片段
据悉,在已褪色的万历年间妆花纱龙袍上,唯有17条龙依然色泽艳丽,且闪着五彩光芒,便是由于其使用了真金线和包裹了孔雀羽的丝线来做原料。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孔雀裘,又称雀金裘,其衣料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
孔雀羽地打籽绣文官五品白鹇纹补子(一对)
孔雀羽织物
《红楼梦》中,晴雯病中为宝玉缝补的雀金裘,正是由俄罗斯的孔雀羽织就的氅衣。剧中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去叫人织补,谁知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还好睛雯心灵手巧,于重病中连夜补好,可见此衣物在当时的贵重程度。
《红楼梦》“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剧照
· 绒 花 ·
妃嫔们素雅而又别致的绒花头饰,为寡淡的高级灰服装润色不少。精巧饱满的绒花被许多观众戏称为“多肉植物”,熟不知,这一于往日清宫剧中极为罕见的配饰,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时髦珍品。古文记载,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红楼梦》中也曾提到将“宫里做的新鲜样法堆纱花”送给大观园中的姑娘们。据考证,这里说的宫花便是南京绒花。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绒花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而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物件,制作工序却异常繁杂,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要用钳子将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丹顶鹤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据悉,剧中的绒花头饰参照了故宫的绒花藏品,由南京的非遗传人赵树宪制作完成。
绒花制作过程
· 点 翠 ·
不同于活泼俏丽的绒花,点翠装饰的出现则为剧中人物增添了一抹清冷孤傲的气质。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时便已出现。作为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其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一直流行至晚清甚至民国时期。
《延禧攻略》中的点翠饰品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需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古画中的点翠饰品
现今,故宫博物院中便藏有不少点翠饰品,细看甚至可以窥见翠鸟的羽毛纹路。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制造之精细,可见先人为了美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
点翠凤凰纹头花(左),点翠菊花纹头花(右),藏于故宫博物院。
· 一 耳 三 钳 ·
据载,历史上乾隆尤为看重“一耳三钳”,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钳。这一风俗自乾隆四十年到清末都一直被遵守着,光绪年间的《大婚典礼红档》中还记录了大婚典礼时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的冠服。《延禧攻略》中小到宫娥,大到妃嫔乃至太后,无一例外都遵循着一耳三钳的规矩。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钳
清代“一耳三钳”的基本形式虽固定不变,但却视阶级差异而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如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宫廷后妃及民间庶女虽皆此妆束,但后妃会佩戴三串东珠,而宫女只佩戴一串东珠与两只圆环。
《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钳”装束
· 缂 丝 ·
说到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打籽绣、手推绣、珠绣、盘金绣等都在《延禧攻略》中展露无遗,而自宋代发展起来的缂丝技术更使得网友赞叹不断。
《延禧攻略》中的精致手工艺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其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摹缂名人书画等。由于工艺复杂而又精美,常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朱克柔《莲塘乳鸭图》(局部),缂丝,宋代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由于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因此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常呈现出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机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直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也是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在当时还常用于卷轴装裱与书籍封面,是中华传统艺术品中的瑰宝。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宫扇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发展与存在的痕迹,不仅拥有着永恒的美学魅力,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源头。也正因如此,每当我们于无意间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豪感与无尽的暖意总会油然而生,这大概便是潜藏于每个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吧。
精彩回顾:
她是毕加索好友,上世纪最伟大的女雕塑家,以抽象开启雕塑新语言!
惊艳!5位顶级建筑摄影师眼中的美丽世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