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结束了15年劳改的溥仪,被好友强行拉到故宫门前,纵使他害怕触景生情,但还是一边调侃着自己,一边排队买了一张票。
穿过午门,跨过汉白玉桥,走向太和殿,一路上,既熟悉,又陌生。
过往的游客,专注地听着导游讲解故宫的一景一物,溥仪站立一旁,总想插嘴去纠正,但最终苦笑一下,还是忍住了。
这个地方,他曾生活了16年,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接着,溥仪指着一个方向对妻子李淑贤说,当年,我就是在那里被冯玉祥赶了出去,再也没回来过。
目光所至,仿佛看见那个18岁的少年,重新出现在了摇摇欲坠的紫禁城中。
一
时间回到1900年,那一年8月的一个夜晚,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离了北京,留下了一众后妃在皇宫中自生自灭。
从那时起,紫禁城就离废城不太远了。
宫内的用度日益短缺,到了溥仪继承皇位的时候,朝廷上下早已人人自危,自顾不暇。
当时的隆裕太后和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最终还是回天乏术。
电影《末代皇帝》里的小溥仪
1912年,溥仪被隆裕太后代替颁布《退位诏书》,只有6岁的溥仪,仅仅在位3年多,就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一个废帝。
当时,故宫还不叫故宫,依然被称作紫禁城。这个曾经辉煌过几百年,占地15万平方米的巨大宫殿群,在这之后,成为了残存清王室的巨大囚笼。
以溥仪为代表的宫内小朝廷,不能随意出入,不再拥有国库的使用权,而是要依靠民国政府每年支付的400万生活。
400万银元什么概念呢?有人算过一笔账,400万银元,相当于现在25亿人民币的购买力。
25亿,看似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可当时宫内遗留的太监就达1000多名,外加众多妃嫔、宫女以及老大臣,所以皇室的吃穿用度,消耗甚重,基本用在生活上的花费,就占到了80%。
再加上溥仪花钱大手大脚,也无暇监管银两的去向,所以一年下来很少能有结余。
因此,紫禁城的维护和修缮,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很多宫殿因无人居住和打扫,房屋的瓦砾、红漆大面积脱落。
就连象征着权力的乾清宫门前,都长满了杂草而无人清理。
民国时期的乾清宫,长满杂草
奢华了500年的紫禁城,在风雨中越来越破败,一如走向土崩瓦解的封建王朝。
二
溥仪在紫禁城生活了16年,这16年里,本就脆弱不堪的故宫,遇到过两次惨痛的打击。
第一次来自外部,第二次来自内部。
1917年,张勋主张复辟帝制,12岁的溥仪稀里糊涂地再一次被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段祺瑞为了表示反对,直接指挥一架飞机飞至紫禁城上空,投下三枚小炸弹。
这三枚小炸弹,其实威力非常弱,而且飞机上也没有瞄准器,因此它仅仅对复辟的辫子军起到了恐吓的作用,以至于被后世一直戏称为“吓弹”。
但故宫就不够走运了,当时有一枚小炸弹被扔到了东六宫中的延禧宫,导致了延禧宫的损毁。
这是故宫遭受到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轰炸。
1923年,紫禁城的建福宫着了一场蹊跷的大火,这一场大火,烧了整整十个小时,一座宫殿被夷为平地。
一片废墟的建福宫
如果是一座普通的宫殿着火,倒也没什么大惊小怪。但建福宫不一样,它是清王室存放珍宝最多的宫殿,这场大火中,被毁的金佛、字画、古书等珍宝多达几千上万件。
当时溥仪勃然大怒,他知道,这是太监们的孤注一掷,因为他前脚刚要清查太监们的贪腐事件,后脚建福宫就烧没了。
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溥仪下了狠心,不顾“祖宗规矩”,拿着手枪将一千多名太监赶出了皇宫。那一天,北京城下着倾盆大雨,1000多名太监被逐出神武门,他们或怒或怨或茫然无措。
运行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在紫禁城中,再也看不到了。
不过这件事对溥仪来说,心痛只是暂时的,很快,他就命人将建福宫原址清理平整,并在此之上搭建了网球场,并时常和老师庄士敦及后妃在这里打球玩乐。
打网球的溥仪,似乎不太开心
一次被炸,一次被烧,紫禁城是何样貌,早已无人顾及,它坐落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却成为了北京城最不被注意的一个角落。
三
在明清最辉煌的时期,故宫是绝对的禁忌之地。皇室自己人进出都要进行严格的管束,更不用提外人了。
大臣们如果没有得到皇上的旨意就私自入宫,那可是杀头的大罪。
现在把时间快进到民国时期,差距立现。皇宫对于民国官员来说,早已是囊中之物。
1924年11月,冯玉祥派军队闯进了紫禁城,并限时溥仪两个小时搬离。这一天被后世称为“北京政变”。
溥仪用了最快的速度,在两个小时内就收拾妥当,带着后妃离开了生活了16年的“家”。
当时,故宫中一片狼藉。很多行李来不及携带整理,溥仪连同剩余的宫女太监妃嫔,就匆匆走出了高大的城墙。
就连溥仪居住的养心殿,都以一种凌乱不堪的状态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溥仪离宫时,养心殿凌乱的卧榻
溥仪离宫时,冯家军在宫门围观
军队对皇宫所剩物品进行了清点,即使有心里准备,但清理出的奇珍异宝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远古玉器、书法名画、漆器、金银器、宗教造像等等达万余件,可以说,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溥仪被赶出皇宫后第二年,紫禁城更名为故宫,故宫博物院正式挂牌成立了。
故宫,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禁忌之地,一下落回人间,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观赏游览的地方,全中国的百姓都觉得异常激动。
博物院开放的第一天,万人空巷,每个人都想进去一睹皇室风采,看看皇上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模样,甚至导致故宫附近交通一度堵塞。
但好景不长,还没等政府好好地对故宫进行维护,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故宫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倒塌损毁,里面无人看管,垃圾成山,再也看不出曾经贵为皇室的模样。
政权不断更迭,列强不断侵略,但幸运的是,日本军队一直都未对故宫采取轰炸侵占措施,它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岌岌可危但又幸运地留了下来。
很多人有疑问,日军走到哪,都杀光抢光烧光,为什么故宫一直没有受到过轰炸摧毁呢?
实际上,日本人对这个最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建筑,同样具有鸠占鹊巢的想法,甚至计划一旦侵略完成,便让天皇直接入住紫禁城。
故宫虽然已经改变身份,但它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依然对整个世界产生着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样,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的时候,北平战区的受降仪式地点,经过千挑万选,最后定在了在故宫太和殿前广场。
太和殿一直都是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地方,所以这场受降仪式对中国人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仪式本身。
太和殿广场的受降仪式
那天,20万百姓聚集于此,见证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四
溥仪的夫人李淑贤在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
李淑贤曾陪着溥仪重游过一次故宫,当在门外得知需要买票进入时,溥仪百感交集。
从小成长的家,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游览胜地,自己进去还得买票,他的心里说不清是悲哀还是辛酸。
进入故宫后,时间相隔几十年,记忆从未改变,他一路走,一路讲,讲自己当年被冯玉祥赶出皇宫的地点,讲从前读过书的宫殿,讲在宫内顽皮的趣事。
时光交错,一切都换了新的轨道。
溥仪笑对紫禁城
关于溥仪重回故宫的故事,社会中有很多戏说版本。
有人说溥仪重游故宫后,从龙椅下找出了自己藏匿的蛐蛐盒子;有人说溥仪在展览的文物中,指出了自己曾用的夜壶;还有人说溥仪指出房间内挂错了父亲的画像。
但无论故事是真是假,其实都是后世对这段历史唏嘘的感悟。
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何尝不是与故宫的兴衰一模一样。
50年代初,故宫终于得以修缮,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故宫的宫殿楼阁也开始焕发昔日的光彩。
但那时的技术以及能力都还远远不够,故宫内部很多区域都因太过破旧而未能对外开放。
直到2008年,故宫才开始了1911年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体大修,这也是故宫历史上最细致的一次修缮,预计到2020年,会迎来康乾盛世时期的辉煌。
如今,距离清王朝被废,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百年来,故宫从鼎盛走向破败,新中国后又迎来新生,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无可比拟的博物馆。它历经磨难,走过沧桑,但未来可期。
它是废弃的皇宫,却是中国人永恒的宝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