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大桥和一个苗族姑娘的命运(矮寨大桥上的苗族小姐姐)

矮寨大桥和一个苗族姑娘的命运

新华社长沙11月29日电(记者马丽娟、张玉洁、刘芳洲)29岁的苗族姑娘李玉娇,每天都要在一座一千多米长的大桥上走上几趟。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德夯大峡谷,这座“矮寨特大悬索桥”跨度达1176米,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悬索桥。因远望如同挂在天上的彩虹,当地苗族群众将它称为“彩虹桥”。

在桥上能欣赏到天险奇观,矮寨大桥由此成了“网红景点”。不少游客乘坐垂直观光电梯,走到大桥腹部,只为一观垂直于地面355米高的德夯大峡谷的壮美风光。

李玉娇是德夯大峡谷景区的一名导游,她对这座大桥的了解并不仅仅源于每日的讲解,“我是亲眼看着矮寨大桥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她说。

矮寨大桥下方的吉首市矮寨镇是李玉娇的家乡。她从小在矮寨镇德夯苗寨中长大,“德夯”在苗语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这里风景秀美,也是中国苗寨中保持最完整、苗族习俗最浓郁的地方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被开发为景点。

矮寨大桥和一个苗族姑娘的命运

史料记载,苗族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等平原地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中国西南部山区迁徙。对于很多在深山中的苗族聚落而言,与“神秘”相伴随的还有千百年来的闭塞和贫困。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矮寨镇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德夯苗寨是当地的景点,但修建的道路并不理想。“都是羊肠小路,只能一人通行,路况也不好。”李玉娇还记得,她上小学时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要起床,翻山越岭步行4公里才能到达镇上的学校。而住得更远的村民,每次到镇上赶个集,来回都要花去一天时间。

“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出行能不这么辛苦。”她说。

矮寨大桥下方还有一段建成于1936年的盘山公路,因地势陡峭,短短6公里的公路形成了13道锐角急弯,26截几乎平行的路面,被称为“公路奇观”。尽管险峻,但这段公路70多年来一直是衔接粤汉、湘桂黔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在大桥建成前也是长沙通往重庆的唯一通道。“过去经常堵好几个小时的车,弯道大,也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李玉娇说。

为改变湘西落后的交通状况,政府决定在这里架桥修高速。从2007年开始,不到5年,矮寨特大悬索桥建成通车。它贯通了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几大高速公路网,打破了制约湘西州发展的交通瓶颈,将湘西州纳入湖南省4小时经济圈,对湖南乃至整个中西部的发展意义重大。

李玉娇还记得通车那天,村民们自发聚集在半山腰,把苗鼓敲得震天响,“大家从没想过,只有鸟能飞过的悬崖还能架桥”。

矮寨大桥和一个苗族姑娘的命运

对于当时正在长沙读大学的李玉娇来说,回到美丽的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是她的梦想,大桥的建成使她梦想成真。“路通了,村子的发展会更有希望,我想把家乡的景色介绍给更多游客。”2016年大学毕业后,李玉娇便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导游。

如今,矮寨特大悬索桥与矮寨悬崖玻璃栈道、德夯苗寨等景点共同组成了德夯大峡谷景区,仅大桥一个景点,在旅游旺季时日游客量就超万人,2018年游客达88万人次,旅游收入7500万元,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矮寨大桥只是湘西交通变迁的一个缩影,随着2008年湘西州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建成通车,湘西州的高速公路开始以每年50多公里的速度增加,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8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和二级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

天堑变通途,对于旧时被称为“中国的盲肠”的湘西来说,交通的便捷让这里的旅游业迈入高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当地少数民族老百姓,通过做苗绣、开民宿,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山区的人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连很多上年纪的老奶奶也学会了说普通话。”李玉娇说。

现在,李玉娇就职的旅游公司里,一大半是湘西本地人,其中有很多返乡大学生。“路通了,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走出去,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回来,和我一样建设家乡。”李玉娇说。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6-16 11:19
下一篇 2023-06-16 1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