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洛特烦恼》以黑马之姿创造破10亿的票房奇迹之后,对于去电影院里“就为图一乐”的许多观众而言,“开心麻花”四个字仿佛化身成为喜剧之神的图腾,看见了这四个大字就忍不住去一探究竟,期待从烦闷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逃离。
虽说是“树大招风”,伴随着崛起,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不过“人民群众都喜欢,你算老几”的金科玉律放在麻花身上再合适不过,票房说话的市场上,不断攀升的数字说明一切。叽叽喳喳的批评,抵不住观众用脚投票。
即便是现在的《李茶的姑妈》,口碑已经跌到了谷底,批评的声浪更是一浪接着一浪,一向靠得住的票房成绩也放不了卫星……
但是若论绝对数字,其实并不难看,若谈性价比,还是比国师新作,众星云集的《影》,以及两大影帝合作的《无双》要强上太多。要知道这毕竟是部小成本喜剧,演员几乎没有熟面孔,能吸引观众的,也只有“开心麻花”背书而已。
而“砸招牌”,“口碑透支”这个事或许时间拉长一点,等等看更为合适。大众的记忆不过几秒钟,麻花几部电影累积下来的国民度和好感度能承受一次的失利,只要下部电影能拿得出手,《李茶的姑妈》也就是次小插曲。
严重点说,即便是经此一役,更多人看穿了套路而“脱粉”,也不过是次均值回归:以往的那些票房奇迹是新鲜感混合恰逢其时的产物,而以后的细水长流才更应该是本来的常态。
更值得担心的,或许还是对于“王牌”的依赖,虽然沈腾只在《姑妈》中出镜几分钟,但是俨然成为了最大赢家。人们对于品牌的信赖和情感已经转嫁到了个人身上,新人初试啼声的挫败,更让老人显得不可或缺。对于东家而言,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李茶的姑妈》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而舞台剧又改编自1892年的英国戏剧《查理的姑姑》,现在仍在舞台上演出。这部戏剧被翻拍过多版电影,较为出名的是1925年的默片版本和1941年的有声片版本,不过小民翻遍网络,还是找不到能看的资源。
没有看过原版戏剧和电影,所以并不好对比,仅能从年份上来讲,这部电影是源于自100多年前的一部英国戏,我们并不知道《李茶的姑妈》改编了哪些东西,但是仅从电影上来看,其中的精神和思想应该变得不多,有着100多年的陈腐气息。
开心麻花长于发现剧本,台词及细节本土化,但是对于大的框架和纲目似乎无意动刀,这点在之前《西虹市首富》的“拿来”上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而在《李茶的姑妈》中,无论是女人自己做不得主的婚姻,还是简单粗暴地“生米煮成熟饭”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拿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当然是格格不入,不过如果实时地提醒自己这是100年前的事情,似乎就能说得过去了。
要知道《查理的姑姑》诞生的1892年,中国的女人还在裹脚,英国的女人还没有选举权。
这种简单的“换皮”,在小剧场,舞台剧,固定观众群体中或许依旧受用,变成电影,在大银幕上接受更多人的挑剔时,缺点就会被无限地放大。以钱和性作为推动力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此直白,在国内还未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首先给了许多误以为是“合家欢”电影而拖家带口来看的观众一个猝不及防;同时边界在何处更需要谨慎地拿捏:性,简单直接地就能转变成钱和爱,实在是不能让活在2018的人们信服和接受。
同时在这个节骨眼上,性别措置,通篇的男扮女装这个设定就有点败好感,且不说鲁迅先生当年的著名讽刺(这话真是他说的):“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就说这个扮相,不好看丑,忌讳,好看娘,还是忌讳,外加本片的浮夸风,无论是丑且浮夸还是娘且浮夸,都卖不到好去。
“视”的方面,开心麻花的画面一向不是强项,照搬舞台剧,这次的导演吴昱翰又是直接舞台剧转来,所以……还是那样。
不过“听”的方面,“老歌新用”堪称麻花喜剧看家本领,《一剪梅》,《好运来》适时的出现都与画面融合,产生了独特的“笑果”,《西虹市首富》虽然没有太有记忆的“老歌梗”,但是结尾的KTV串烧,以及爆火的《卡路里》,依旧延续了这一传统。
在《李茶的姑妈》里,或许是因为角色太不讨喜,用什么老歌似乎也都救不回来,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魔性洗脑的旋律,所以看过一遍,完全没有印象。
所以不得不说,“燃烧我的卡路里”,电影能来这么一句,也挺关键的,好歹还能记住点啥。
《李茶的姑妈》槽点就是电影的立意太低,喜剧包袱过于低俗。导演吴昱翰说电影中的性片段都是为了表现片中人物对于物质、情欲的贪婪,但一个电影里反复地使用男女梗、乱伦梗、女同梗、3P梗真的好嘛?荒诞是一种美学,但荒唐并不是呀。片中很多因为错位、误会而造成的喜剧包袱其实并不好笑,比如杰瑞和“假姑妈”拥抱在一起时正好被媳妇发现;李茶、杰瑞和“假姑妈”在床上扭作一团时也正好被人看见,被误认为3P等,这些性暗示情节出现在电影中既老套,又不得体。
舞台剧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叙事逻辑还是叙事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故事,从舞台到银幕,必定要经历二次创作。而电影的优势在于发挥空间更大,主创可以对角色、情节、场景等进行细细地打磨。《李茶的姑妈》虽然采用了电影的形式,但并没有对戏剧演出的逻辑做电影化的改造,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票房、口碑的双面滑铁卢,对“麻花出品,必是精品”的品牌形象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损耗。在此叮嘱后来者一句:千万别在电影中有了真实的沙滩大海、别墅豪宅,就放弃剧场里的爆笑和感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