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人心里,李舜臣应该算得上中国的“岳飞”,“戚继光”,当然地位可能还远高于戚继光,平起平坐与岳飞在我们国家的地位。
那么,事实上,没有李舜臣,丰臣秀吉能征服朝鲜吗?
首先要看的不是李舜臣,而是丰臣秀吉。这位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人物也是三杰中唯一一个花大把时间在扩张的人。他在统一日本之后,开始筹谋北上占领朝鲜,终极目标中国。历史学家都说,打朝鲜是一个小目标,而打败东亚第一大国的中国(明朝)是大目标(这说法源于朝鲜王李昖遣派使臣时与中国皇帝说的:关白(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
46岁的丰臣秀吉拥有非常丰富的战争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均都来源于实战。统一日本的经历让他非常熟悉各种战略部署,同时对武器也是相当的熟悉。在准备攻打朝鲜之前,他甚至向葡萄牙提出过购买大船的请求,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没有阻止他的计划。日本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火绳枪,这枪是1543年由葡萄牙人传入,后来经过日本人的升级改造,成了三连发火绳枪,也就是说能三枪连发。虽然三枪准确度不高,但在作战时期,尤其是近距离,这样的杀伤力及震慑力足矣。
根据历史记载,丰臣秀吉在攻打朝鲜的时候,动用了近十六万人,当时日本的总人口约为一千五百万左右,即百分之一的人口。这个数字对比二战日本人口数与出兵比例,日本人口约七千万多,而士兵人数约为七百多万,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数字。两者对比,后者是倾国之力死了心也要吞并,前者是另有所图。这里的所图,是丰臣秀吉需要通过战争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地位。日本尚武是事实,之前很多军阀混战,不少士兵是别处墙角挖来的,丰臣秀吉可以通过扩张战争得到土地,资源(金属矿),并通过以战功授予的方式来建立新的架构。
只是丰臣秀吉怎么都没有想到经济实力超越日本,又得到明朝庇护的朝鲜会如此不堪一击。1592年4月到5月,丰臣秀吉就已经攻到了汉城。
朝鲜王室北逃,丢下一堆民众被日本人屠杀六万多。在朝鲜王室向明朝求救的时候,朝鲜民间与正式地方兵正式投入反击。李舜臣时任全罗道左水使,听这名字就知道与水脱不了干系,从地图上,也能看到是朝鲜岛最南的地方。日本在朝鲜的南边,汉城陷落,而南部的李舜臣却有机会,可见日本虽然出兵了大量的船只军队,大多是以海军配合陆军登陆战为主,对朝鲜周边的海域并没有绝对治海权。李舜臣甚至有机会改造自己的军舰为“铁甲舰”的雏形——龟船。关于龟船的复原图,各位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画出,依据大家的推断,这种龟船,四周应该满是铁刺,用来防止敌船靠近,而前方应该有长矛,以便刺穿对方船只后登到对方船只上,除此之外,在龟船上还配有防护的火炮与武器。火炮的威力大,不过适合远程作战,就是说,一旦近距离,就无法用火炮,不然杀敌船一条,自己半条船也会损坏,不仅如此,日本船舰上的火绳枪在近距离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令自己军队受损。
李舜臣,攻打日本的三次海战都是用的龟船,丰臣秀吉意识到要增强兵力干掉李舜臣的海军。可恰恰因为他的日本军队本身就是新组建,军阀出身的将领不会那么容易地就听从帅的指挥,用中国的古语就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当然这种话一般都是作死的节奏。在闲山岛战役中,不等援军来的日本海军将领胁坂安治迎战李舜臣,掉入李舜臣挖好的坑,以为自己造成了月型的朝鲜舰,冲入中间埋伏好的船阵中,被“关门打狗”,大败于闲山岛。李舜臣之后也被封“三道水军统制使”。
闲山岛胜了后,日本海军无法充分补给陆地军队,也就是说在平了汉城之后北上占领平壤意图再图谋他地扩展顺利及配合的日本军队只能打靠自己打陆战了。闲山岛之战是公元1592年8月14日,而不久明朝派兵与日本在平壤大战的时间也在当年8月,明朝大胜日本军队,夺回平壤。这个时间点,非常巧合,如果不是踩点,至少也是非常地契合时机。也是因为这样的巧合,造成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挽回整个战局局势,即便在之后的碧蹄馆之战中明朝有不少损失,但日本军队大势不在,导致了这次丰臣秀吉的计划失败。
明朝和日本订立盟约,明朝还嫁出一个公主到日本做天皇皇后,另外,中日两国的武官关系盟好。最后这个结局,朝鲜是最大的输家。第一国家搞的一团乱,外敌攻入。内部还在党争,导致朝政混乱。第二战后死亡的人太多毁坏过多,经济遭受损失,瘟疫横行不堪。另外,失去国力的朝鲜不得不向明朝,日本低声下气。不过,在这件事之后,朝鲜也将自己的目光放得更远。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提出救援的,除了他们主动找的明朝之外,还有已经统一了女真族的努尔哈赤。只是他们认为努尔哈赤另有所图,不过,战后,也让整个辽东的关系变得微妙。
再说李舜臣,让丰臣秀吉记挂在了心上,丰臣秀吉用了离间计让李舜臣被冷落成普通白衣士兵。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领14万陆军再次大举侵朝。有了上次教训之后,这次整个部署平衡了陆军与海军的实力。1598年,双方在一个海峡开打,这也是李舜臣被朝鲜历史大书特书的战争——鸣梁海战,据说朝鲜人只死了34个,日本死了8000。
朝鲜历史记录这场战争,李舜臣以12-13艘龟船击退了日本133条战船。可实际上是真实的吗?自然不是真实的事,李舜臣如果真的靠着12艘龟船击退了133艘战船,杀死了8000多日本人,整个日本补给军被捣毁了,那么,明朝就没有再次来支援的必要。李舜臣应该是以当时海峡宽度294米的地理位置设置了障碍,以自己船只的火炮攻击了日本海军的先头部队,对先头部队造成了伤害。任何战争都是需要补给的,李舜臣的龟船装载火炮,但是对方有备而来,又是100多条战船,200多条运输船,怎么能是12,13条龟船配备的火力能够彻底摧毁的?显然,这件事是蹊跷的。最有可能的是李舜臣重创了先头部队,而自己龟船也受到攻击损失,最后日本军队还是控制了海域,顺利补给前方。
明朝再次派军与日本在多处作战,但最终导致日本撤退的重要原因,是丰臣秀吉的死。这件事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总指挥都死了,还打什么仗,整个日本群龙无首,德川家康在内政上胜出,外战转内战,所以,万历战争的结束,并不是结束在李舜臣手上,也不是结束于明朝军队手上,而是日本内部发生了问题,没有再继续的可能。当然,如果真的继续打下去,日本占领整个朝鲜的可能性也很低。整个战争对于明朝,朝鲜,日本而言,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耗费了每个国家大量的国库,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以及辽东军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三输之后,还便宜了作壁上观的人——努尔哈赤,没啥损失的他正在囤积势力。
丰臣秀吉征朝鲜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一个:大明是否出兵。
万历三大征之中,只有援朝抗日之战在国内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无论兵部还是六部那帮杂碎言官(不好意思,有明一代,言官大部分时候就是自己不干事也不准别人干事的搅屎棍角色)都反对出兵,坚决出兵平乱的(是的,俩藩属国打起来,说起来也都是率土之滨,所以严格来讲也算大明内乱)只有一个人,就是那个成天不露面、看上去啥也不管的万历皇帝。
大明出兵之前,朝鲜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国王和王室逃过鸭绿江来,要求“死在父母之国”。李舜臣确实有两把刷子,日本人的水师在他那里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似乎并没有挡住日军前进的脚步吧?大明不但出兵,而且自己发饷、甚至还要自己运粮……
在七年入朝战争中,明军实际兵力从未超过日军,几乎一直在以少打多,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万历三大征当中最不费力的一个对手。入朝明军最多不过四万余人。万历三大征最费力的杨应龙之乱,明军兵分八路,每路均为三万人左右,统帅李化龙是前任辽东巡抚;先锋官刘綎、部将麻贵、陈璘、董一元、马千乘都是辽东系将领,部将秦良玉是马千乘妻子、历代正史中唯一以名将单独入将相列传的女英雄;首次入朝明军统帅李如松是李化龙在辽东任职期间部将李成梁的儿子;二次入朝各路军队的统帅分别是李如梅(李如松五弟)、麻贵、陈璘、刘綎。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大明在朝鲜战场上的投入真的算不上个啥。再加上六部言官对此战非议颇多,所以记述援朝抗日战争的史料非常少。
整个战争过程中,朝鲜军队除了李舜臣部之外,其他表现基本上是负数,因为他们居然还搜刮明军的后勤粮草……
没有万历皇帝慧眼独具,大明官军浴血奋战,李朝有多少个李舜臣都不够用。
藩属国永远都是藩属国。曾经是大明大清的藩属,曾经是日本帝国的藩属,现在是合众国的藩属,腰杆子从来都直不起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