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登上皇帝之后,他发布了命令,把全天下的人来了次赦免,而且给这些官员都加了官位,对那些军队更是很好的给了奖励,本来他提出要为先皇守丧三年,这样就必须让身边的人来处理政务,谁知道宰相和大臣,对于他的做法表示不同意,万般无奈的他也只能收回自己的命令,在这之后他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让曹皇后回到朝堂上,来协助处理政务。本来这是个好事情,但是身边的这些人不断的说着双方的话语,由于他生病期间,让太后来处理国家知识,所以这些太监就不断的向曹太后说宋英宗的坏话,这时他们两个人之间,开始出现了隔阂。
宋英宗和大臣
手下的这些官员,也是为了缓和太后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所以就来到了曹皇后的宫殿里面,并且劝说她,你已经对先帝侍奉了这么多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非常贤德而又仁慈的人。现在自己从小抚养的儿子,当上了皇帝的位置,为什么两个人之间要过不去呢?他现在还是一个生病的人,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不然的话很多人就会像民间的那些后妈一样,去谈论你们之间的事情。劝完了这位太后之后,他们又来到了宋英宗的面前说,在以前天下那些贤明的君王,也是非常多的,为什么人们对于舜帝却非常的称颂呢,这是因为他非常的孝顺,难道是因为其他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父母好吗,其实不是的,无论哪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作为父母,如果出现了什么过错,做子女的也应该像以前一样。
这些人接着说,现在太后和皇帝之间出现了一些误会,但是过去她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相信你也是很清楚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只管像普通的儿子一样去孝顺母亲,在这之后对方也是不会亏待你的。在这样的劝诫之下,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的缓和了许多,在这之后宋英宗的身体,也是逐渐的恢复健康,这时候曹太后就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到了这个样子的手中。
英宗的离世,以及对问题的处理
在这个时候朝堂上也有些人,对于宋英宗原来的父亲,想要给一个名分,但是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老皇帝才刚刚过世两周年,他认为一定要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说这些事情。在这之后全国的很多范围内出现了一些灾情,而且南方的地区更是发生了洪水灾害,宋英宗在听说了之后,就派出了朝廷的官员,到地方上去救灾,先把那些河流全部给治理好了,还拿出国家的钱财,免费的发给老百姓。在这之后有人再一次提出了他亲生父亲的名分,但是他也按照国家的礼节来处理,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官员们来做讨论,最后决定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当时的欧阳修亲自写了两诏书,一份交给他,另一份就交给了曹太后来签字。
这样长达几个月的,一场宫廷讨论也就落下了帷幕,这时候宋英宗又想了一个好的计策,来平复这些官员内心不满的情绪,让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安稳,这时候有人就提出,可以将原来那几个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员,分配到其他的地方上当官员,这样事情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几年之后宋英宗再次出现了身体的疾病,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只能立自己的大儿子为太子。而且他对于旧的礼仪也是想有些改动,甚至有一天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按照国家的这些旧的条款来说,朝廷这这些官员的儿子,也是有机会娶上皇帝的女儿,那么这些高高在上的公主,会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不再尊敬公婆。这样和情理上也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在想件事情,怎么能够把这个关系解决呢?
个人观点
他建议自己的儿子,可以在以后发个法律的条文,让有关的人员把这个规矩改一下,没想到正好遇上自己生病,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后来他也是长时间的卧床不起,在离世的时候年纪才36岁,这时候这些大臣们给他拟定了个武宣孝皇帝的名号。回会看到宋英宗的一生,虽然不是宋仁宗亲生的儿子,但是在孝顺这方面,做的也是非常的到位,对于国家礼仪的改革,也有着自己的雄心,无奈世事多变,这个心愿未了,对于他来说这也是最大的遗憾吧。
宋英宗赵曙,本名叫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后,由宋仁宗赐名赵曙),父亲是濮王赵允让,是宋仁宗的侄子,后来过继给宋仁宗做养子。
难道宋仁宗没儿子吗?当时还真没有,女儿倒是不少,据《宋史》记载,宋仁宗有十六个女儿。可他已经二十七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龄了。这下大臣们不干了,这哪行啊?你不找个接班人,将来我们跟谁干哪?宋仁宗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谏之下,不得已过继赵曙为养子,做自己的接班人。
赵曙四岁(景祐二年)时就过继给了宋仁宗,平时颇为孝顺,喜好读书,穿着简朴,不喜奢华,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可他的继位过程还是有些曲折的。
宋仁宗还是一直想有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就长时间没有设立储君,每当有大臣对他劝谏,宋仁宗都会往后推脱。宋仁宗第二儿子赵昕出生时,甚至有赵曙又回到了自己父亲身边的事情,可见赵曙的坎坷命运。
这样一直到了嘉祐七年,宋仁宗都五十二岁了,生儿子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这才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太子,还是把赵曙当做一个备胎。
一直到了嘉祐八年,宋仁宗去世,曹皇后宣布遗诏,赵曙正式继承皇帝位。赵曙继位开始,由于身体多病,便由曹皇后垂帘听政,直到治平元年五月,身体康复,开始亲政。
赵曙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四年时间,虽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具体的作为不多。
赵曙继位后继续任用改革派的韩琦、欧阳修和富弼等人,对当时宋仁宗时期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改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财政上的压力。
另一个比较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治平三年,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这给司马光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此之后的十九年里,司马光为了赵曙的知遇之恩,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了《资治通鉴》的编著上。
治平四年正月初八,“帝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庙号英宗。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