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儿时,
每当逢年过节,
在公园里、广场上,
总能看见踩着高跷的队伍,
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当时总是不禁惊叹:
那些表演艺人到底是怎么站稳的?
还能做出那么多的协调的肢体动作!
踩高跷不仅是一项特色民俗活动,
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
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
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踩高跷在我国民间历史悠久,
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
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
2006年,高跷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高跷画: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踩高跷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民间传说有多个版本。
一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
逐步演变而成今天的高跷艺术。
还有另一种传说则更加有趣: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家晏婴,
有一次出使邻国,
邻国人嘲笑他身材矮小,
他就装一双木腿,
顿时高大起来,
让那国君臣啼笑皆非。
他又借题发挥,
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
让他们狼狈不已。
从此,踩高跷活动就开始流传民间了。
话说踩高跷,还真是一个技术活儿!
它要求极高的动作技巧,
形式活泼多样,
由于艺人踩跷比一般人高,
便于远近观赏,
相当于一个“流动的舞台”,
自古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踩高跷的人身穿着戏装,
浓妆艳抹,载歌载舞,
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
如《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
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踩高跷对于队伍队形也有一定要求,
私底下指不定得彩排多少遍呢!
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
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
步子变换为走八字。
一队踩高跷的人数一般为十几人,
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
身材高的踩低跷,矮的踩高跷。
高跷道具虽然简单,
但跷的木质选择很是讲究,
需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头,
比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
腐木是不能够用的。
木匠把选好的木头加工成4-5尺长的木棍,
木棍上扁下圆,
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脚踏板,
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通常选用布条用来绑腿,
这样既能绑紧,又不勒腿。
每每看到这样饶有趣味的高跷队伍,
都忍不住驻足观赏,
感叹于民间艺术的精彩。
愿充满特色和趣味的高跷,
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
发扬文化内涵,带来欢声笑语。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匠粉,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