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认为立冬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始下,寒气始凝于地矣。立,建始也;冬,终,万物收藏之意。古人认为"立冬"是进入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者物中阴气始生,万物收藏之意也。”中国古代以十月为冬季的开始,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候,表示秋季结束、冬季开始了。从十月到正月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困秋乏”是人们生活常事;冬令进补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而且还能使人振奋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去。古人将立冬分为四候:即“一候鸡鸣;二候鱼跃;三候鹰集;四候鸡声。古人认为这些动物都在活动筋骨冬眠准备过冬,以待来年春天来临。
一、立冬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立冬与立春、立秋并称为四立,这四个节气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三个节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冬时节是一个冬季的开始冬季到第二个春夏秋冬的过渡时期;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及结束,是冬季生活方式建立的开始。对于我国古代来说,立冬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是农事活动展开的重要时刻。古人把立冬作为农事活动开始并预示着寒冷冬季的到来;同时亦有将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及结束的说法。其实立冬也有自己的寓意:立冬意味着天气转凉;意味着冬季的开始;暗示着寒冷冬季的到来;说明万物收藏、休养生息;表示秋天的结束;表示冬天的开始;预示着来年冬天到来;表示万物的生长;表示一年的开始;意思是气候转凉、万物复苏;指冬天到了;表示冬天也已经过去和即将过去了的意思;表示冬季要结束一个新的季节。立冬还有一个与人类文明紧密相关:即立冬有四天(即农历十月至腊月)的风俗习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立夏结束都称立夏;从立夏到立秋再到立冬止为立冬(农历十月至腊月);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从立春再到立冬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至第一个月满(农历十月至正月)后为第二个节气至第三个月满(农历四月至五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所称"三候"的由来——金风送爽、秋高气爽!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为"小雪”!
二、立冬是冬节
立冬后的第三个节气是“冬”。《礼记·月令》:“冬之日者,天地合而万物生,至此而雪始凝。”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冬季季节之始,古人认为这是万物成熟和收藏的开始。我国自古有谚语云:“立冬吃羊肉汤,喝羊汤能驱寒;立冬吃萝卜,暖胃又能生津;立冬吃萝卜片,不用下火;立冬吃萝卜片,冬天不流鼻涕……”所谓“食萝卜”,其实就是吃萝卜片。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人们都认为萝卜对人体有好处。吃萝卜具有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等功效,萝卜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等作用;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萝卜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与预防疾病侵害的作用;而对于一些小孩来说则具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此外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立冬前后是秋分时节。秋分时天开始转凉了,太阳黄经开始走低了。所以人们往往把霜降过后最冷的一个月叫做"秋燥"阶段.这个阶段是人们最需要预防的季节;在秋燥面前我们又怎能坐视不理呢?
三、立冬进补
冬令进补,也叫进补节,是指在冬季进补的节日。民间常说"立冬进补,来年无病痛"。立冬进补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人受天地影响,在体表形成和分布着很多腺体和汗腺:肺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器官——肺排出了人体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气体和废物、毒素等化合物;肾也是主要内脏之一;膀胱位居身体内两侧和最大最深的膀胱腔与膀胱颈之间的肌肉和韧带之间,具有重要的排泄作用——尿液排出体外。立冬后人体的生理机能明显下降,身体各器官功能都开始衰退,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冬季寒冷、干燥,人体皮肤血管收缩、扩张、舒张状态下容易缺水、失水引发便秘、面部干燥、长痘等现象:另外还有睡眠不好、情绪低落、食欲减退、舌苔厚腻、口腔溃疡等现象的发生。因此立冬后应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运动可选择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如打太极拳等;无氧运动如散步等;无氧运动既可以增强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废物排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冬季进补有哪些益处?冬季进补的最好方式是适当饮用红糖水、牛奶、豆浆及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适当吃些富含蛋白质食物如鱼、肉、蛋、奶等;也可以食用新鲜蔬菜等食物来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四、立冬之日“秋冻”
秋天已近尾声,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开始“秋冻”了。俗话说“冬天不冷冬不冻”,秋天给孩子、老人、妇女“冻秋”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风俗也体现了人们对寒冷的无限恐惧。在民间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被称为“三九贴冻”和“三九不冻冬”。三至六度,秋气渐重,万物收藏过冬。然而冬季寒冷容易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膝关节和腰部等处更是薄弱之处。所以人们认为这一天应该适当地给这些部位“贴秋冻”以保护其免受寒气侵袭,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冬病夏治”意思。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民间还盛行“冬眠期”的说法。我国许多地方在立冬这一天都要在庭院内打坐一夜,目的是让自己的精神、筋骨得到锻炼和保养,而不是为了进行冬眠而不思进取。古人认为这些寒凉的冬眠仪式十分可怕,会导致疾病缠身。但在现代人看来,老年人活动量大、体力消耗大、冬季室外作业时间长以及身体素质差等也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
五、吃"冬饭"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变冷,人的食欲也开始减退。北方有不少人在立冬这一天会吃腊八饭,俗称"冬饭"。腊八粥是北方农家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据考证,腊八粥与中国传统食物—米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北方不少地方,在立冬这一天会吃红苕煮的腊八粥,这种饭用红苕或小麦炒熟后捣成泥状加盐炒匀而成。其营养丰富,有滋阴补肾、健脾养胃、暖胃驱寒等功效。在古代帝王看来,立冬代表冬季的开始,也是冬季进补的日子。据说在冬天,如果吃了太多的腊八饭,便会让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活力旺盛;而立冬过后,人们逐渐觉得口干舌燥、身体乏力。所以民间就把立冬这一天当成了一个特别的日子来庆祝,并且开始有了食用腊八饭的习俗!
六、吃食禁忌
立冬后的饮食与春秋的时候不同,此时气候干燥,常有便秘等问题,而人们饮食更要注意营养平衡,尽量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人们会把这些食物作为进补的首选食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羊肉和辣椒。羊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温补肾阳、温养脾胃的作用。人们在立冬时的饮食习惯是温热食品少吃或不吃荤及辛辣食物。饮食上多吃些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补充营养,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有便秘问题的人而言不要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一些含锌的食物如牡蛎、虾蟹等;多吃富含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梨、柑橘、大枣、山楂等;少吃油腻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食用粗粮食物如小米、黑米、燕麦、荞麦等;要多吃水果、蔬菜和蛋类等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喝水并多排尿以促进体内废物毒素的排出等。冬天进补最好不要过于进补滋补气血之品!不要过多且过频地进补!不能过食羊肉和辣椒!羊肉偏温而辣,过食易伤脾阳而致湿热壅滞;辣椒过热会灼伤胃粘膜甚至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发作,此外过食辣椒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或加重溃疡病恶化!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