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体制内,其中依靠敢想敢干、敢冲敢拼而被破格提拔为领导干部的人不在少数。由于过于年轻,同具有威信的传统领导干部形象不符,于是刻意模仿和追求所谓的“领导气质”成了年轻党员干部的一门“潜修课”。
“开会时要故意放慢说话语速、在下属面前要时刻保持严肃表情,注意拉开距离,要学会积极参与甚至组建酒局”等,一系列号称官场“厚黑学”的秘诀和书籍在年轻干部私下中流传甚远。而盲目追求这些“领导气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党员干部在传统体制氛围内易存在的“不安全感”和体制内干部印象僵化的问题。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倾向于提拔和重视“稳重型”干部的传统在我国由来以久,可跟“胡子”与“能不能干事”两者毫无因果关系一样,“官气”并不代表“稳重”,“年轻”也不一定“莽撞”。“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对年轻党员干部群体的不信任感,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群体的关心和培育。以“信任”破局“忧虑”,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发展新鲜的血液汇入,才能不断赓续红色基因,同时避免“量产”老气、木气党员干部的困局。
老话说“干部要有干部样”,但这句话的背后指的是党员干部要有身先士卒,责任在前的精神意识,而不是偏颇的将其理解为“干部群体”要有固定的“干部形象”。真正的“干部形象”的树立绝不是靠语速、表情、距离、酒量等,靠的是乡下泥泞路上留下的脚印、为群众难事奔波的身影、深夜伏案工作时亮起的灯光…焦裕禄开会往往语速极快,一散会就行色匆匆的奔走在下乡的路上,却是公认的“党的好干部”。事实证明,与其在意自己个人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体制干部传统氛围,不如在意自己是不是能够扛起人民群众的殷殷期望的领导干部。毕竟,是不是干部,能不能当干部,人民群众才是最有评价资格的人。
将追求“官气”转为追求“地气”,让“领导气质”变为“群众气质”,年轻党员干部修炼出这样的“气场”,才能让群众嘴角向上而不是向下,让人心向内而不是向外。(蒋雨涵)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