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游的名篇《临安春雨初霁》,第三联以“纸”对“窗”,窗是雨后初晴之窗,纸是矮小短窄之纸,表面上是极其闲适的境界,其实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纸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虽然岩石上有岩书,陶器上有陶文,龟甲上有甲骨文,青铜器上有金文,但岩书多为先民之画,甲骨为占卜吉凶之用,而青铜器更为珍贵,普通百姓甚至低级贵族都没有可能为了记录什么事情而铸一件青铜器。所以真正的记录文字的材料就是竹片和木片,称为“简牍”。竹木可以就地取材,供应充足,虽然方便,但太笨重。也有人把文字写在丝帛之上,叫做“帛书”,但丝帛价格昂贵。东汉时崔瑗想把自己写的书送人,却言“贫不及素”,即用不起帛来抄写。直到造纸术的发明,才结束了繁复的简牍记录历史,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说:“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砥石的砥过去又读zhì,故刘熙用同音字来解释纸为什么被叫做“纸”。《初学记》言“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名曰幡纸,故其字从丝。贫者无之,或用蒲写书。”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絮,本义是质地差的丝绵;苫,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苫”当为,造纸漂洗丝绵的竹帘。他说:“按造纸昉(起始)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荐而成之。”古人在漂絮时,下面放着一个竹(浅而平的竹筐),细碎的丝絮落入其中,积结成一层薄膜,揭下晾干后有点像纸,这种东西后人也称为恶絮纸。一般书籍都主张造纸源于漂絮之说,但是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中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恶絮纸通常说的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纸”字最初指的不是植物纤维纸,而是缣帛。《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籍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古人也明白缣帛之纸与后来说的纸是不一样的。王隐《晋书》中说:“魏太和六年,博士河间张揖上《古今字诂》,其巾部:纸,今帋也,其字从巾。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字从糸,此形声也。后和帝元兴中,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剉作纸,故字从巾。是声虽同,糸、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今纸。’”魏晋时期文献中纸、帋还是有区分的,后来《广韵》中说“帋同纸”,两个同音字致使丝帛纸和植物纤维纸的区别渐渐迷失。
到了东汉和帝时期,宦官蔡伦结合自身的体验,改进了造纸技术。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之前虽然已有纸,但正是由于蔡伦的重大改良,纸才进入了真正的实用普及阶段。
纸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传播,历代文人政客对纸的赞叹歌咏不断。后梁宣帝有一首《咏纸诗》:“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渔网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西晋诗人傅咸有著名的《纸赋》,其中写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曲可伸,能幽能显。”作者实际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纸。赞美纸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的情操和胸怀。
关于纸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说的是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耗费了十年时间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拿给当时的文坛大佬张华皇甫谧看,他们读后都大为赞赏,皇甫谧还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由于中国人对文字存在敬畏感,故民间曾有敬惜字纸的习俗。敬惜字纸,也就是敬惜带字的纸,写过字的废纸不可随意践踏或丢弃。古代曾有人专门收集有字之纸后焚烧成灰,以祭祀仓颉这位造字之祖,还出现了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塔”。到了清朝,更是将敬惜字纸上升到了尊孔圣、敬神佛、孝父母的高度。韶公《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我国发明的造纸法,在魏晋时期传到了朝鲜,公元610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大军在怛罗斯交战,此役中被俘唐军给阿拉伯世界带去了造纸术,其优越性为西方此前使用过的各种书写材料(如莎草纸、泥板、贝叶、羊皮纸等)所无法比拟。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提供的数据,怛罗斯战后不久,在撒马尔罕开始造纸。793年巴格达开始造纸。900年左右埃及开始造纸。之后,大约在公元1100年造纸术传入摩洛哥,约在1150年传入西班牙,1180年传入法国,1271年传入意大利,1312年传入德国,1567年,俄罗斯学会造纸,1790年,北美才在费城建起第一座造纸厂。中国发明的纸为全世界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