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有网友反映,一只天鹅被套上颈圈。视频中,几名男子从袋子放出一只颈部戴环的天鹅,一女子在现场怒斥。被戴颈环的天鹅有试图挣脱颈环的类似动作。而话题”公园天鹅被强行戴颈环”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也迅速成为热搜,引得网友讨论。
引发热议后,有媒体报道,25日中午,已有相关部门带领救援人员,将天鹅驱赶上岸后取下颈环。取下颈环的天鹅自由自在地在水面振翅戏水,现场市民忍不住鼓掌欢呼。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曾有郑州森林公安民警表示,这是林业局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影响天鹅进食。在网上,关于给不给天鹅带劲环的讨论,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部分网友质疑“志愿者给天鹅戴劲环导致天鹅无法正常进食,是在伤害天鹅”;另一部分网友则持反对意见,指出戴劲环属于一类科研行为,目的是观察天鹅的习性,国外也有不少同类研究手段,甚至有人认为质疑声属于“外行评价内行”。当然,天鹅愿不愿意戴劲环,恐怕没有人能考虑得到。
其实在不少学术教材中提到,针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强调“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这样既能全面掌握动物生存的真实情况,还能保护动物生活不受影响。
所以该不该给天鹅戴劲环不是纠结的重点。重点在于戴上劲环紧不紧,是否会卡住天鹅的脖子?会不会因为劲环颜色太突出,导致本应该群居的天鹅不得不离群独居?倘若佩戴劲环切切实实地伤害了天鹅,那与保护天鹅的科研初衷势必相悖,“外行网友”的质疑声并非空穴来风。
动物与人类也能产生共情作用,天鹅喜不喜欢劲环,能否适应劲环,旁观者大致能看得懂。面对一部分网友“不专业”的质疑声,有关部门仍需及时进行关注。如果真的发现科研观察方法有误差,或者在操作上存在错漏,则应当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别让错误被放大。
印度甘地曾说:“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抛开本次事件的起因与结果,仅从引发热议的过程看,民众关爱动物的热情值得点赞。事实上,大众齐心保护动物的良好氛围也正是在“质疑与澄清”“澄清与改进”“改进与学习”当中,才能得到有效增长。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