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10月20日,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在党的二十大集体采访中介绍,得益于生态保护,青海的“高原精灵”藏羚羊从1万多只增长到了7万多只。
藏羚羊也称藏羚、长角羊、独角羊等,主要栖息在西藏、青海、新疆海拔4000-5500米的荒漠草原、荒漠草甸草原、高山草原等环境中。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吴晓民向界面新闻介绍,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在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内,藏羚羊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它们支撑了10种左右的大型食肉类动物的生存,是这些大型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如狼,棕熊等。
“生态系统看似宏观、庞大,实际上其中的每一个物种与环境之间都是环环相扣,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它的迁徙行为勾画出了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轮廓。” 吴晓民说。
除了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藏羚羊的经济价值也很高,毛、皮、肉、角都极为珍贵,尤其是藏羊绒,是“沙图什”( 波斯语“绒之王”,是一种用300g左右藏羚羊绒加工成的、每条售价在2万—3万美元的昂贵披肩)的原料。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在进入可可西里寻宝找矿发横财的同时,也开始疯狂猎杀藏羚羊。
有专家估计,20世纪初,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的藏羚羊总数超过100万只。而到1999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专家乔治,夏勒博士(GeorgeBeals Schaller)经过10年的考察认为,青藏高原藏羚羊只剩下7.5万只,不足原先的十分之一。
为拯救藏羚羊,中国政府实施了全方位的保护行动。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之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了一切有关藏羚羊及其产品的贸易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将藏羚羊确定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中国先后建立了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处藏羚羊自然保护区。2001年开始修建的青藏铁路工程中,专门为藏羚羊等物种修建动物通道油33处。2005年,国家林业局专门发布了《全国藏羚羊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5)》。
“近年来,经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保护区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管理体制机制得到逐步完善,管护力量不断加强,科研监测水平逐步提升,依法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境条件持续向好,藏羚羊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吴晓民说。
2021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消息称,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80、90年代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年更新名录时,将藏羚羊由濒危降为近危。藏羚羊成为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
吴晓民介绍,所谓藏羚羊“降级”,是指其受威胁程度“降级”,并非保护等级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成立于1948年的全球性保护组织,有超过1400个政府成员和非政府成员。至今已经对全球120372个物种进行评估,并形成《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吴晓民介绍,目前这项工作是组织全球的生物学家完成,评估标准也逐年完善,采用一系列量化的标准,把物种分为灭绝、野生灭绝、极度濒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未评估九类。但评估不是在全球层面而是地区层面,还会补充采用区域灭绝这一等级。这些等级代表的物种危险程度依次从高到低,是综合考虑种群数量下降、地理分布范围、破碎化程度、波动情况、灭绝风险等因素,在所有可获得的科学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到。
吴晓民表示,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会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名录或名单。1989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内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2021年2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发布了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藏羚羊仍保留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并未宣布对其降级保护。
作为参与调整名录的亲历者,吴晓民表示,藏羚羊整体抗逆境能力仍然十分脆弱,人为干扰或其他干扰影响,道路、城镇的扩建,畜牧业的发展,网围栏的蔓延也进一步减小了藏羚羊的栖息地面积。因此,对于藏羚羊种群以及藏羚羊栖息地的保护工作还应继续加强。
他认为,针对藏羚羊种群保护,目前还需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包括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受损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保护修复,完善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等方面展开。
青海省藏羚羊种群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对藏羚羊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吴晓民介绍,国家公园整合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破解部门、地方利益与行政体制的分割,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誉。吴晓民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多个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这片19万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分布着1.6万个大小湖泊,湖水总面积达2354.25平方公里,湿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有雪山、冰川近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后,保护了90%以上的栖息地,使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活动、繁殖和迁徙(移)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生态过程更加完整。
吴晓民表示,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国家公园是一种以未来人类生活空间锻造为目标的自然文化形态,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将为公众提供更多认识藏羚羊种群的机会。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有利于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