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盐业小史
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们可以盘中无鱼肉,却少不得食盐。
粗颗粒盐
儿时对食盐的不佳认识,是那种早已不见踪影的粗颗粒盐。吃饭时,口中的菜肴不时冒出一颗盐粒,弄得满嘴“津咸的”(方言:很咸),不得不吐出口中全部食物,并赶紧用清水漱口。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颗粒盐才被精细盐所取代。
在清代,株洲地区主要销售的盐是江苏的淮盐。淮盐运输走水路,从江苏十二墟盐场途经下关、武汉、岳阳、长沙到达株洲。清咸丰二年(1852),因太平军起事,水运被阻,株洲改为销售四川川盐和广东粤盐。到同治二年(1863),航运畅通,加上朝廷颁布《淮盐运楚章程》,定湖南为淮盐销售口岸,淮盐又行销株洲。光绪31年(1905),随着京汉铁路通车,天津的芦盐进入株洲,使淮盐销量下降。
淮盐运输
抗日战争初期,淮盐和芦盐运输受阻,株洲改销闽盐、川盐以及新疆的盐。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停止北盐南调,株洲又改销桂盐、浙盐即粤盐。解放前几年,株洲以销川盐为主,配销桂盐。
株洲解放初期,主销淮盐,配以粤盐、芦盐、鲁盐。1969年,湖南津市湘澧盐矿钻出第一口盐井,并以土法熬出了第一批精盐,开创了湖南自制精盐的历史。初期的澧盐质量不高,在株洲销路不好。直到1976年,提高了质量的澧盐才占领株洲市场,传统的粗颗粒海盐开始受到冷落。
碘盐
从1988年开始,株洲的食盐基本上为本省的澧盐和衡盐。1996年,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全省开始使用碘盐直到今日。
谈食盐不得不提盐荒和盐风。
由于战争等影响,株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盐荒。不良盐商趁机抬升盐价,使广大民众长期处于淡食之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国民党严密封锁酃县(今炎陵)、茶陵苏区食盐,企图困死苏区军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食盐运输受阻,国民政府与盐务机构相互串通,贪污、侵吞盐款、私抬盐价。奸商趁机在食盐中掺杂泥沙、石膏、白石粉,大发横财。
解放初期,包括食盐在内的许多日用品供应不正常,一些不法盐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盐价,致使株洲食盐市场一度混乱,老百姓纷纷挤购。
据统计,从1950年至2000年,株洲共发生盐风17次,其中较严重的有10次。1953年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实行棉布计划供应,市场便传出谣言:“一统粮、二统油、三统布、四统盐”。于是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入盐店抢购食盐,一般群众都买盐50斤以上。1960年,粮食紧缺,市场副食减少,一些商品凭票供应,群众推断食盐将限量供应,于是在10月到12月,出现食盐挤购风。1967年,食盐生产和运输受文革冲击影响,又出现持续一个月时间的挤购盐风,一些农村社员甚至卖掉猪、禽、口粮、家具来买盐。
80年代和90年代,受其他食品、日用品价格调整的影响,加上谣言的推波助澜,株洲发生数次食盐挤购风。有的家庭100斤一麻袋的盐抢购几袋放置家中。更好笑的是,在1988年那次盐风中,醴陵一退休工人,抢购食盐4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