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上岳阳楼
岳阳楼
“万古波光一叶秋,眼前不见岳阳楼。青枫摇落江城在,白草依稀麋鹿游。……”这是清代郭远的诗《吊岳阳楼故址》。稍早的潘耒遭遇一样,无楼可登,写下了《登岳阳楼故址,时楼毁于火》一诗。
和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见到并登上过岳阳楼。机缘巧合,2019年秋冬,我来到这一著名景区。虽然天色阴沉,但我心中春和景明,一碧万顷。讲解员指着几个铜铸建筑模型,向我们介绍了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岳阳楼的不同形貌。我们浏览了镶嵌着各种碑刻的碑廊,通过一段石阶登上一处平台,眼前便出现了岳阳楼。
让我惊异的是,岳阳楼比我想象的矮小,这使我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楼不在高,有诗则名”。实际上,我忽略了脚下,它是一段城墙,岳阳楼是立在其上的。及至后来下去,连着城墙一起看,岳阳楼并不算矮。当然,它也不像我去过的黄鹤楼和没去过的滕王阁那么高,但这并不影响它“江南三大名楼”的地位,当得起“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岳阳楼主楼为纯木结构,高约二十米,三层,四柱,飞檐,覆盖琉璃黄瓦的盔顶独具特色。走进一楼,见有一面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紫檀雕屏。二楼同样有此雕屏。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知县觊觎雕屏,欲据为己有,令人仿造了一面留下,偷运真品时在洞庭湖中遇到风暴,船倾人亡,雕屏沉入湖底,后被渔民打捞上来。民国重修岳阳楼时,有人出资购得,重新嵌于楼内。于是,岳阳楼就有了两面《岳阳楼记》雕屏。
登楼时,鞋踏在木楼梯上,发出声响。三楼有毛泽东手书杜甫诗《登岳阳楼》雕屏等。走近打开的窗扇,眺望洞庭湖。近处绿树掩映,远处湖天白茫茫一片,浮现几条灰黑的船影。
对于岳阳楼,历代文人骚客多有题咏,留下众多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正如楼内雕屏以及部分楹联(如“……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所示,当数杜甫的诗和范仲淹的文,特别是后者,使岳阳楼的名声达到顶峰。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备受称颂。
据介绍,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时为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洞庭湖既是练兵场又是战场。唐代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对此作了生动描绘。到了清末,文廷式亦有“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之诗句。
你也许会问:明明是说岳阳楼,怎么却扯到洞庭湖,是不是跑题了?实则不然。地理上,洞庭湖、君山以及湘江、长江等,是与岳阳楼密不可分的;文化上,舜、娥皇、女英的传说,屈原、《楚辞》以及贾谊等,为岳阳楼乃至湖湘之地涂抹了奇谲瑰丽、悲情的底色。
作为唐代“旅行达人”,李白在岳阳楼留下过足迹。他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还有,“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后者将他“酒中仙”的本色暴露无遗,与“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口气一样“狂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则可能对刘禹锡、雍陶等后来者有启发,使其写出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风波不动影沉沉,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样的名诗,也给再后来者出了难题,他们只能另辟蹊径,苦觅惊人之句。到了北宋,黄庭坚雨中登楼,挥笔写道:“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明代李东阳说:“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同时代的徐缄更为夸张:“巴蜀雪水来,洞庭容不住。一夜风涛声,漂却君山去。”殊不知,君山本就来历不凡,它“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唐代程贺),难怪唐代修建南楼(即岳阳楼)的张说“日见孤峰水上浮”。
唐大历三年(768年)冬天,杜甫沿长江漂泊到岳阳。两年后,他在由潭州(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结束了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一生。其间他留下《泊岳阳城下》《过南岳入洞庭湖》《舟泛洞庭》等多首诗,《登岳阳楼》尤脍炙人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飘零落寞、感时伤世之情,令读者唏嘘。这首诗历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并称,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PK被后人津津乐道。
读过老杜此诗,再读其他人吟咏岳阳楼、洞庭湖的,总觉得它们少点味道。杜甫本人还有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却是平平。孟浩然的“莫辨荆吴地,惟余水共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也未必为佳。其他的,五言如“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南宋姜夔)、“水摇天地白,山入混茫青”(清代袁枚)、“湖吞江作海,地尽水为天”(清代魏源),七言如“万叠银山寒浪起”(唐代张继)、“洞庭秋水远连天”(唐代刘长卿)、“洞庭春尽水如天”(唐代柳宗元),作为一句或一联尚可,但整首来看,比杜诗逊色。
唐代韩愈写过《岳阳楼别窦司直》:“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前半写景,后半叙事,尽管长诗大篇洋洋洒洒,还是被人拿来和杜诗作比较,未获好评。可见,岳阳楼真不好写。尽管如此,仍然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我来不为湖山好,只欠岳阳楼上诗”(元代虞集),为它写诗似乎成了文人骚客的执念。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这是唐代白居易的《题岳阳楼》,结尾似含讽喻。“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元稹的《岳阳楼》满怀惆怅。“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李商隐的《岳阳楼》借景抒情,借江湖风浪,喻人世险恶,抒胸中积郁。
再看两宋时期。“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欧阳修的《晚泊岳阳》,似有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韵味。陈与义写过《登岳阳楼》《再登岳阳楼感赋诗》,更多表现的是“老木沧波无限悲”“风壮浪涌心茫然”。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肝胆皆冰雪”“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孤标高洁,气概豪迈。陆游的《岳阳楼》显示,诗人虽然“身如病鹤短翅翎”,但仍“我来举手扪天星”,希望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历史上,也不是所有人登岳阳楼都会产生吊古怀今、忧国忧民之思。如,清代李旭白“秋入洞庭谁共醉,隔江遥忆酒泉香”,俨然太白遗风;清代王文治“岳阳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满满闲情逸致。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岳阳楼记》。初中在语文教科书里读到这篇文章,其实我更喜欢那些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尤其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并未理解透彻,甚至有所怀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有这样的人吗?真有人这样想吗?或许只是作者自我标榜的虚饰之辞?又如杜甫,自己住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改变了当初的看法,相信他们这些想法的真实性,相信真有这样的人。我做不了他们,但愿意向他们靠近、学习。这,也是岳阳楼之行给我的启示。
跟着皇帝游山庄
如意湖
琼楼赏烟雨,香榭染荷风。
水响世尘外,云停异代中。
相逢鹿衔碧,共赏鹤摇红。
大暑何由避,悠然一字空。
这首五律,是我写的。一到河北承德,很自然就会有诗词从心底流出。承德是个很有感觉的地方。巍巍罄锤峰,悠悠武烈河,山水安然,岁月静好,引人入胜。这座城市最著名的旅游所在,就是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分布在武烈河西岸,宫墙蜿蜒,楼阁耸立,湖泊旖旎,林木葳蕤,一共占去了小城2/3的面积。山庄的牌匾是康熙题写的,蓝底金字,遒劲有力中又透出一份特有的丰腴和悦,别有一番风韵。其中的“避”字右边本来应是“辛”字,可康熙的牌匾上却多写了一横,据说是为了讨个好彩头,表明此字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办公的场所,称为“离宫”或曰“行宫”。这里似乎没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类的古老文脉可以追怀,如果硬要找出一点突出优势,或许可以说,这里“诗词导游”的“级别”最高,因为康熙和乾隆等清代皇帝都留下了不少御制诗。
现在,有些人喜欢嘲讽清代皇帝的诗词,有时甚至贬得一无是处。可是,这些议论者可能只是人云亦云,并没有静下来耐心读过这些作品。清代皇帝在避暑山庄留下的这些诗篇,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带领人们更深入地领略山庄风景的优美和庄严。
山庄门前两座铜狮自带威风,还自带几句顺口溜:“摸摸铜狮眼,口袋年年满;摸摸铜狮头,天天不用愁。”这些俚语流传广泛,但终究代表不了避暑山庄的诗词文化底蕴。走进山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雍容典雅、金碧辉煌的宫殿。
首先想说一说的是《万壑松风》。康熙描写此地“在无暑清凉之南,据高阜,临深流,长松环,翠壑虚,风度如笙镛迭奏声,不输西湖万松岭也”,随后留下一首七绝:
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
白华朱萼勉人事,爱敬南陔乐正经。
康熙赐孙子弘历在此处读书。60年后,成了乾隆皇帝的弘历重游此处,也留下一首《万壑松风》:
苍翠郁氤氲,岩端细径分。
四时无改色,众木有超群。
盖影晴仍暗,涛声静不纷。
髫年读书处,终是愧尊闻。
“万壑松风”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之一。康熙把避暑山庄的景色分成三十六景,各用四字命名,比如烟波致爽、万壑松风、云山胜地、曲水荷香、水流云在等。乾隆又补充了三十六景,各用三字命名,比如松鹤斋、水心榭、冷香亭、一片云、澄观斋、千尺雪等。这七十二景,构成了避暑山庄的斑斓万象。
如果从清代夏季政治中心的角度考量,那么这里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烟波致爽殿。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起居处所。西暖阁是卧室,据说床后还有一条用于逃生的暗道;东暖阁是讨论国务的地方,类似于会议室。“烟波致爽”的殿名正是康熙所起。他说这里“地既高敞,气亦清朗,无蒙雾霾氛”,让他想起唐代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的“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康熙觉得此处即所谓“旷如也”,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恰好云山胜地之南,有屋七楹,于是以“烟波致爽”四字“颜其额焉”。随后,他为烟波致爽殿写了16句五言诗,中间8句最为优美:
春归鱼出浪,秋敛雁横沙。
触目皆仙草,迎窗遍药花。
炎风昼致爽,绵雨夜方赊。
土厚登双谷,泉甘剖翠瓜。
后来,乾隆皇帝也同样以《烟波致爽》为题,留下一首五律:
玉塞山原富,烟波此处饶。
虚明疑汉上,绮縠漾云标。
每爱秋蟾印,长教暑气消。
牙琴漫须数,曾入五弦调。
避暑山庄除了宫殿区,就是美不胜收的园林区了。这里有江南的秀美、塞北的粗犷、乡村的野趣,湖光美、山色幽……宛如图画。其间时有梅花鹿和丹顶鹤漫步和曼舞,它们不仅不避人,反而主动走近游人身旁,令人心生怜爱。
园林区的风景,最难忘的是如意湖。碧波潋滟,风荷摇曳,让人油然而生“伊人宛在水中央”的美好联想。湖上有3个小岛——如意岛、月色江声岛、环碧岛。乾隆见这里“堤偃桥横,洲平屿矗,隐映亭榭,境别景新”,曲岸逶迤,如同灵芝状的一柄玉如意,就用“如意”来给这里命名。乾隆评价:“山庄胜处,政在一湖。”也就是说,他认为避暑山庄最美的地方就是如意湖。乾隆留下一首七绝《如意湖》:
塞水恒流此处渟,柳湖莲岛偶摹形。
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
如意湖东北角,有一条热河泉,潺潺注入武烈河。湖畔立有一块巨石,上边刻有“热河泉”3个红字。这里盛夏泛清凉,深冬却不冻,也算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庄荷花于6月始开,虽觉稍迟,然至八九月间尚芬葩未已。也就是说,这里到了秋季仍能见到荷花与菊花一起盛开的景象。乾隆为此写过两首《九月初三日热河见荷花》:
霞衣犹耐九秋寒,翠盖敲风绿未残。
应是香红久寂寞,故留冷豓待人看。
前朝见菊黄兼绿,今日看荷紫带红。
夏卉秋葩浑不辨,一齐摇曳晚风中。
山庄游览,可以一边品赏诗句,一边游览美景,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来到了清代,和皇帝一起漫步。关于避暑山庄的诗词,我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找不到清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的作品。他给康熙皇帝做了10年侍卫,1685年就英年早逝,那时避暑山庄还没有开工,所以他没有留下描写避暑山庄的诗词作品。不过纳兰性德多次随康熙从古北口出长城到塞外避暑,应该是到过承德一带的。纳兰性德有一首《鹧鸪天》是这样写的: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对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承德被称为“紫塞”,并有“紫塞明珠”的美誉。我愿意把纳兰性德的“紫塞三更雨”理解成承德的夜雨,也愿意把这首词想象成是在承德写的。那时候,这里还是屯田形成的“热河上营”,还没有“离宫”的声威,但却已早早种下一份久远的诗缘……
望江楼上忆薛涛
王雪娟
成都望江楼公园薛涛井 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提到望江楼,许多人能第一时间脱口而出吟诵这句“千古绝对”。百余年来,由于始终没有遇到与之匹配的完美下联,所以在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原本该书写下联的地方,至今仍悬挂着一块无字木板。
一个春日的午后,我走进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的一片竹林,这里毗邻四川大学,坐落着望江楼古建筑群、薛涛纪念馆等文物遗迹。相传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爱竹,曾赋诗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为纪念这位女诗人,后人在园内遍栽佳竹,每年还不定期举办“竹文化节”,因此,眼前这片绿意葱茏的望江楼公园也被誉为“竹的公园”。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是明清两代为了纪念薛涛修建而成。世人有意无意为其注入浪漫色彩,民间传说“千古绝对”上联是由薛涛所出,才女登高怀古,扶槛望江,感叹岁月匆匆,江山无限。其实,薛涛生活的唐朝还没有修望江楼。
薛涛是“巴蜀第一才女”,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记载,薛涛“容色艳丽,才调尤佳”,不仅如此,她的逆境奋发、忧国忧民,让后人肃然起敬。
薛涛生于成都,长于浣花溪畔,自幼博览群书,才识出众。相传薛涛8岁时,其父薛勋指着井边的梧桐吟诵:“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首《井梧吟》对仗工整灵动,薛涛“小才女”的名号不胫而走。
美好的时光在父亲的突然离世后戛然而止,14岁的薛涛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及笄后,薛涛沦为乐籍,成为一名乐伎。在一次酒宴中,时任西川节度使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一首。薛涛一挥而就,写下《谒巫山庙》:“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次宴会之后,薛涛的才情受到赏识,之后她便频繁出入政界、文坛,在各大诗会、酒会上崭露头角,后来更是与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诗人成为圈中好友。
才华让她赢得了“唐朝第一女校书”的美名。有一次,韦皋让薛涛处理几件官府里的文书,薛涛干得极为出色,于是他向朝廷奏请,想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
校书郎的主要职责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官阶为从九品。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这是文人进身清贵的官职,此前从来没有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由于没有先例,韦皋的奏请被驳回。几经周折,终于在武元衡主政时期,薛涛积极协助治蜀,终被任命为校书郎。从此薛涛成为大唐第一位女校书郎。和薛涛同时代的诗人王建有诗《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的政治智慧在《筹边楼》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当时由于将军们目光短浅,贪婪掠夺,招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致登上成都左近的筹边楼,就可以看到边境战场的烽火硝烟。薛涛一首诗,把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集中表现出来,充分显示出她心系天下的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提到薛涛,不得不说起另一个诗人,就是那个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风流才子元稹。
韦皋去世后,薛涛也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她搬到了浣花溪畔,整日吟诗作对。生性浪漫的她为唱酬诗友创新发明了“薛涛笺”,这个千年前的“文创产品”既方便携带又精美雅致,备受当时文人的推崇,一时间成为“爆款”。
其实当时名满西川的薛涛与官员士绅阶层往来频繁,朋友圈也多是些清雅风流的诗人,不少人对她倾慕已久。薛涛并非没有机会为自己找到好的归宿,但她心中始终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故而通过诗歌《春望词》(四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期盼。
(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四)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当时,凡是经过蜀地的文人,大多都要前去见一见薛涛,元稹就这样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金风玉露一相逢,30岁的元稹爱上了41岁的薛涛,薛涛也对他情根深种。这是薛涛人生中最浪漫美好的一段时光。她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池上双凫》)
41岁的薛涛像一位初恋的少女,幻想着自己和爱人化作双鸟,时而在池水莲叶间嬉戏,时而飞上天空,自由自在。
只是姐弟恋最终成为遗憾。3个月的短暂相处后,元稹调任,此后迅速觅得新欢,再也没有回来。
两人分手后,元稹曾有意求复合,作诗《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薛涛回之以《寄旧诗与元微之》表达心声:“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下咏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好男儿。”随后将自己的旧诗寄于元稹,请他帮忙编辑整理。后来,元稹以“锦江”二字为薛涛诗集命名。好聚好散,洒脱纯粹,至此,两人之间惨淡收场的爱情成为一段诗词佳话。
如今,芙蓉花汁染就的“薛涛笺”仍在传递爱意与情思,望江楼前奔流的江水依旧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因着薛涛这个美好的意象,望江楼以充满温馨的人文记忆被镌刻在历史中,成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女诗人薛涛,也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令无数往来之人怀念。
作者:罗云川、高昌、王雪娟
责编:勾晓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