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秦惠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周赧王五年,张仪说武王曰:“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B.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C.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D.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亲魏善楚”的“善”指友好、亲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相同。
B.图籍,指地图和户口册,图是指绘制的地形图,籍指记载户口隶属关系的簿册。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可泛指达官贵人。
D.“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的“之”指往、到,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蜀两国互相攻击,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则建议攻打韩国,后者认为争夺边远的戎翟小族,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
B.司马错陈述的攻打蜀地的理由是,秦国要想成就帝王大业,首先需要的是开拓疆土、使百姓富裕,而攻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C.秦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继位后很多大臣诋毁张仪,在此背景下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
D.张仪使齐王退兵,成功原因有二:一是借楚使者之口,言自己之事,更易使人相信;二是抓住了齐王的心理,析透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2)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12.张仪离开秦国到梁国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8.(3分)C 【解析】“戎翟之长也”句意连贯,“也”在句末表示判断,应属前,排除B、D两项。“众”是“伤”的宾语,应属前,排除A、B两项。参考标点: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9.(3分)C 【解析】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10.(3分)B 【解析】错在对理由描述得不准确。司马错真正的理由是“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开拓疆土、使百姓富裕,张仪所说的“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也能实现。司马错之所以建议攻打蜀地,是因为这件事最简单。
11.(1)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抗击秦国。(关键词“隙”“畔”“合从”各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关键词“罢”“与”“信”各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2. 表面上,张仪离开秦到梁。是想让齐梁为敌而让秦国有利可乘。实际上是张仪不被秦武王信任后,为自己选择一个可容身之处。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您的解释。”张仪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斯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郊外,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控制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抉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服从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然而大王您不去争,反而去争夺边远的戎翟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使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就自然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国家,又居于戎翟族首领的位置,政治上昏乱,如同夏桀和商纣王,用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获得它的土地足以使秦国的国土广阔辽远,占有它的财富足以使秦国的百姓生活富裕,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他们就会完全臣服。我们灭掉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残暴,获得西边偏远地区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我们一举而名利双收,并获得止暴除乱的名声。”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取消了蜀王的称号,贬为侯爵,派遣陈庄任蜀相。蜀国归附于秦国,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对周国各国更轻视看不起了。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从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位之后,很多大臣便诋毁张仪。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抗击秦国。周赧王五年,张仪劝说秦武王:“我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一定去攻打。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这个不肖之人前往梁国去,齐国一定会攻打梁国,齐国与梁国因交战而无法分身时,大王可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抉制天子,收取图籍,这是帝王的大业。”秦武王同意张仪的请求。齐王果然出兵进攻梁国,梁王十分害怕。张仪说:“大王不必担忧,请允许让我使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派他的舍人到楚国去,聘请楚国的使者去见齐王,对齐王说:“大王这种向秦国抬举张仪的行为太愚蠢了!”齐王问:“为什么呢?”楚国的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张仪与秦王定下的计谋,他们想让齐国、梁国互相攻打而让秦国借机出兵夺取三川之地。现在大王您果然出兵进攻梁国,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于是下令撤军回国。张仪当了一年魏国的丞相,就去世了。
教师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报告事情紧急,并请求援助)于秦(状语后置)。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请允许我)闻其说(解释,主张)。”
仪曰:“亲(亲近)魏善(与……交好)楚,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之郊,据(占有)九鼎(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按(据有,掌握)图籍(地图和户籍),挟(胁迫)天子以令(号令,指挥)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称王,统治天下)业也。而王不争焉,顾(但是,却)争于戎翟,去(离)王(称王,统治天下)业(事业,功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这样)。臣闻之,欲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国者务(务必,一定,致力于)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其地;欲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强盛)兵者务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其民;欲王(称王,统治天下)者务博(使动用法,使……广泛树立)其德。三资(条件)者备而王(称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希望)从事于易(容易的)。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即“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使扩大)国取其财足以富(使富足)民缮兵(整治武备)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 攻取;攻克)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增益)也,而又有禁(禁止)暴正(纠正)乱之名(名声)。”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贬蜀王,更号为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为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而使陈庄相(动词,做相国)蜀。蜀既(已经)属(归属,隶属)秦,秦以(因为,后省略“之”,代蜀国)益强富厚(富裕),轻(轻视,看不起)诸侯。秦惠王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子武王立。武王自(从)为太子时不说(通“悦”,喜欢)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诋毁)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嫌隙;怨恨),皆畔(通"叛"。背叛;叛变)衡(同“横”,指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复合从(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周赧王五年,张仪说武王曰:“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不才,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之身以之(往、到……地方去)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离开,逃离),王以其间(机会)伐韩,入三川,挟(胁迫)天子,案(“按”控制 )图籍(地图和户籍),此王业(事业,功业)也。”王许(同意,赞同)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忧虑)也,请令齐罢兵(停止战争)。”乃使其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之(往、到……地方去)楚,借使(指楚国的使者)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承托,抬举)仪于秦也(主谓倒装句)!”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离开)秦也,固(本来)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罢(使……疲惫)国而外(名词作状语,对外)伐与(结交,亲附)国,以(来)信(使……获得信任)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解除武装,停止战争)还。张仪相魏一岁(年),卒。
【参考答案】
8.(3分)C 【解析】“戎翟之长也”句意连贯,“也”在句末表示判断,应属前,排除B、D两项。“众”是“伤”的宾语,应属前,排除A、B两项。参考标点: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9.(3分)C 【解析】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10.(3分)B 【解析】错在对理由描述得不准确。司马错真正的理由是“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开拓疆土、使百姓富裕,张仪所说的“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也能实现。司马错之所以建议攻打蜀地,是因为这件事最简单。
11.(1)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抗击秦国。(关键词“隙”“畔”“合从”各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关键词“罢”“与”“信”各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2. 表面上,张仪离开秦到梁。是想让齐梁为敌而让秦国有利可乘。实际上是张仪不被秦武王信任后,为自己选择一个可容身之处。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您的解释。”张仪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斯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郊外,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控制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抉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服从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然而大王您不去争,反而去争夺边远的戎翟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使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就自然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国家,又居于戎翟族首领的位置,政治上昏乱,如同夏桀和商纣王,用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获得它的土地足以使秦国的国土广阔辽远,占有它的财富足以使秦国的百姓生活富裕,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他们就会完全臣服。我们灭掉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残暴,获得西边偏远地区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我们一举而名利双收,并获得止暴除乱的名声。”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取消了蜀王的称号,贬为侯爵,派遣陈庄任蜀相。蜀国归附于秦国,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对周国各国更轻视看不起了。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从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位之后,很多大臣便诋毁张仪。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抗击秦国。周赧王五年,张仪劝说秦武王:“我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一定去攻打。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这个不肖之人前往梁国去,齐国一定会攻打梁国,齐国与梁国因交战而无法分身时,大王可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抉制天子,收取图籍,这是帝王的大业。”秦武王同意张仪的请求。齐王果然出兵进攻梁国,梁王十分害怕。张仪说:“大王不必担忧,请允许让我使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派他的舍人到楚国去,聘请楚国的使者去见齐王,对齐王说:“大王这种向秦国抬举张仪的行为太愚蠢了!”齐王问:“为什么呢?”楚国的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张仪与秦王定下的计谋,他们想让齐国、梁国互相攻打而让秦国借机出兵夺取三川之地。现在大王您果然出兵进攻梁国,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于是下令撤军回国。张仪当了一年魏国的丞相,就去世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